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厦门大学“三打通三融合”深化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
    发布时间: 2016-11-10 浏览量:
     厦门大学围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一主线,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着力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硕博培养打通: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以资源共享为原则,除少数交叉学科、语言类、艺术类学科外,在一级学科基础上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改变硕博士培养方案截然分开的做法,硕士期间修读课程在博士阶段可以申请免修。打破学院、学科之间部门所有制造成的封闭状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学科交叉融合。全校研究生培养方案个数压缩了81%,按一级学科制定的培养方案从21个增加到51个,硕博贯通的培养案达48个,硕博课程全部共享的学院从3个增加至17个。

      硕博学制打通:严格博士生中期考核制度。实施研究生弹性学制,学术型博士生学制由3年延长为4年。逐步完善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推行“硕博连读”制度,多渠道改善博士生生源结构。允许硕士阶段提出硕博连读的申请,形成硕博连读1+4、2+4、3+4的多种模式。从2014级(首批实施新培养方案)博士生开始,按照“先行先试、边改革边完善”原则,实施博士生中期考核,进行中期考核分流与淘汰,严格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

      国内国际培养打通:加快推进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交流,相继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特拉华大学、南安普敦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等高水平大学签署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协议,鼓励学生申请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设立博士生出国访学和学术交流基金,资助博士生前往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访学交流,资助博士生出国出境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打造国际暑期学校,利用“第三学期”每年邀请近百位外国专家学者在短学期开设研究生课程和讲座。

      培养过程与科学研究融合:实施博士生培养科研配套经费制度。突显研究生的培养“研究”色彩,把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与导师科研项目适当挂钩,使更多博士生流向承担科研项目较多的导师,引导教师和研究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开展研究。改变传统一对一作坊式的培养方式,在理工科引入导师组制度。同时,在化学化工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进行实验室轮转制探索,打破导师之间的门户壁垒,鼓励学生在不同导师和实验室轮转开展研究和学习,使不同的科研训练贯穿于培养过程。

      课程教学与科研训练融合:优化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改变因人设课,减少课程教学学分,增设体现科研训练的学术报告、中期考核、实习实践和预答辩等培养环节学分;提高选修课比例,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为学生参加科研提供更多时间和空间;规范课程管理,按一级学科统一课程质量标准,建立课程开课准入机制和开课竞争机制,所有新开课都必须通过一级学科培养指导委会评估、审核。经过改革,研究生课程总数从4000余门减少为1900余门,精简了一半以上,必修课比重从44%降至25%。

      课内学习与课外创新创业融合:鼓励研究生开展原创性科研。设立“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等各类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创新创业,举办“海峡两岸口笔译大赛”、“厦门大学‘毕马威杯’管理案例分析全国十强邀请赛”等多个学术竞赛,组织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未来飞行器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移动终端、智慧城市等多个全国性比赛。资助研究生开展实践活动,资助100余支研究生队伍赴全国各地开展实习实践。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 湖北工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8号 邮编:43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