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研究
刘献君: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 2017-10-25 浏览量:
 

摘 要:综合国力竞争最终体现为人才的竞争,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高校适应人才发展需求,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条件,努力服务社会,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关键词:创新驱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味着中国未来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以及资源能源的驱动。高校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主要包括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提升。就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而言,我国知识积累如论文发表的数量增长比较快。技术进步如技术成果转化、专利应用、关键核心技术增长等进步则比较慢。

  笔者于2017年5月曾到日本考察,发现日本近些年非常重视院校研究。问其原因,他们的回答是“日本的高等教育发展与世界相比出现了差距;高等教育发展和管理中存在重大问题,需要开展研究”。如,在他们提供的资料中提到,以中国和日本比较,近些年在全球TOP10论文数排名中,中国已经超越日本而且差距逐渐拉大。2002—2004年时,日本全球TOP10论文数是5750篇,份额是7.2%,世界排名第3,中国TOP10论文是3720篇,份额是4.6%,世界排名第8;而到了2012—2014年,日本全球TOP10论文数是6524篇,份额是5.0%,世界排名第10,而中国全球TOP10论文数达到了22817篇,份额为17.4%,世界排名跃升为第2。由此可见,中国在全球TOP10论文数方面进步非常快,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是,在技术进步方面我们仍然很落后。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1. 科技成果转化率方面,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40%,而我们仅是10%左右;发达国家的创新性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而我们才39%,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 专利是走向创新的中间步骤,专利数据直接或部分显示创新指标,其中三方专利是评价创新的一个重要指标。所谓“三方专利”,是指在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市场(美国、欧盟和日本)寻求保护的专利。三方专利方面,中国仅为2.4%,美国为7.84%,日本为7.58%。中国在2008年至2012年间,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书占专利申请受理许可数的1.48%,也就是说,我们的专利转化成产品的只有1.48%,绝大多数是垃圾专利。虽然我们的论文发表数量上去了,但是技术转化率方面,却仍然大大落后于日本、美国和欧洲。

  3.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量世界第一,但80%以上是外资企业产品,其中72%是加工贸易产品,自主品牌不足10%,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南方某省共有1600多家装备创造企业,但拥有自己核心技术的只有300多家,其余1000多家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年产9200万部手机,但核心芯片全部是人家的。说明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还没有竞争力。

  面对上述问题,如何推动技术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改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制度创新转变,需要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纲要》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目标。《纲要》指出,知识积累、技术进步靠提升劳动力素质,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落实以人为本,尊重创新创造的价值,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汇聚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人才培养靠教育,因此,要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应用型大学强调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以服务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现创新驱战略,要十分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创新驱动战略下,培养应用型人才涉及诸多方面,这里主要围绕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条件等3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具有先导性。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特别是转变“重学轻术”的观念,牢固树立“服务”观念,强调“应用型不等于低水平”的观念。

  1. 转变“重学轻术”的观念。我们传统文化存在“重学轻术”的观念,现在的学术评价主要依据发表论文多少,即用学术成果数量来评价。而这些评价方式又与“双一流”等高校评价挂钩。广州日报集团做了一个应用型大学排名,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意义。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确定自己学校的定位。关于学校的定位有很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是学校类型的定位。关于学校类型的定位,通常按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的分类进行。这种分类方法,一是容易引导高校都往学术型方向发展;二是很多大学从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比如2006年,笔者到湖南省吉首大学参加本科教学评估时,吉首大学校长说,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的定位都不适合自己的学校。经过研究,2007年,笔者在《教育研究》上发表题为“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一文,提出了教学服务型大学。在办学实践中,武汉科技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吉林建筑大学,铜仁学院、黄准学院等一批学校定位于教学服务型大学。此后,笔者又进一步提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和“教学型、教学服务型、创业型”两个发展路径。教学服务型、创业型的大学类型定位有利于解决“重术轻学”的倾向,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2. 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应用型人才强调大学的服务职能,以服务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首先要服务地方,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的理念。其次要有预约的理念。现在有一个说法,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预约时代,需要树立预约的观念。第三要树立服务学习的观念。学校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在我国,教学已经形成体系,科研也已经形成体系,社会服务没有形成体系。关于社会服务的看法大家意见不一致,而美国的社会服务形成了体系,如核心体系是服务学习,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服务学习”一词是1967年由美国南部地区教育董事会提出,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探索,1985年由斯坦福大学等发起建立民间机构,1100多所大学加入,1990年经过国会批准建立全国性服务学习交流中心。美国服务学习交流中心官方网站提出“服务学习是一种教学和学习策略,该策略旨在通过融合社区服务活动、课程学习和结构化反思,丰富参与者的学习体验,增强公民责任感,并促进社区发展”。美国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紧紧围绕培养人才,因而社区服务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服务学习”强调学习、反思、互惠;强调与课程结合,附设了一系列的课程体系;强调实施过程的反思;强调学生、学校与社区的协同合作,重视学生、学校与社区的互惠。服务学习实施的效果,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助人精神,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加深对课程理解,提升思想开放程度、反思能力。

  “服务学习”的重点在课程,其特色体现为学习与服务并重,并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结构。

  3. 强调“应用型不等于低水平”的观念。现在,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与学术型比较,应用型等于低层次、低水平。实则对应用型人才和学术性人才要求的差异,不是水平高低的不同,而是需求不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样需要高水平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做保障。当前我国应用型大学、地方大学缺乏服务地方意识,服务水平也差距甚远。现在的教师以及教学、科研水平远远满足不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需要具有应用能力的高水平教师。有了高水平教师,才有高水平的学生,高水平的学校。在师资选拔和培养方面,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对新进教师的要求是博士,5年以上实践工作经历,其中在大学外工作3年以上。在师资培养上,也有相应的措施。由此可见,应用型不等于低水平,而且是水平很高。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改革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主要涉及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专业能力、培养方案、课程教学等。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在此重点讨论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大纲,这里主要讨论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中介。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课程是学生和学校的结合点,是学校和社会的结合点,是教学和科研的结合点,是学生个体和文化的结合点。结构决定功能,课程建设要在改革结构上下功夫,形成合理、优化的课程结构、体系。这单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学校、学院去讨论整体结构的问题。

  改革课程结构要处理5个关系:共性和特性、通识和专业、必修和选修、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从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看,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本科教育的差距,最主要的差距是在课外。我国的大学基本上是“一本书大学”,一门课程,一本教材,老师讲教材、复习教材、考教材。一本书教出来的本科生,质量有待考验。牛津大学本科生教育实行导师制,一个与笔者认识的副校长表示,学生在牛津大学就读本科期间,导师的方式基本是每周布置6本书阅读及2500字文章的任务量,这种开放和自主研究的教育方式与我国有很大区别,学生的质量也相对较高。我们要在改革课程结构上下功夫。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要抓住5个注重:注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注重个性化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要十分强调个性化教育。教育的根本在于个体自身,任何教育都需要回到个体,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每一个人成长的问题,最终只能由自己解决,培养应用型人才,更需要个性化。“个性=共性+特性”,个性并不等同于特性,学生首先要达到共性,然后又要发掘每个人的特性,加起来就是个性,这样就不会走偏。

  文华学院开展个性化教育已有十多年,形成了“三九个性化教育模式”:三种类型的学生,即学术性、应用型、潜力型。三个关键点,即潜能、立志、空间。发掘潜能为起点,立志为内生动力,然后为学生创设发展空间。三个一工程,即一人一规划,每个人都有一个规划;一生一课表,每个学生的课表都不一样,全校的课程可以向每个学生开放;一师一优课,每个老师首先把一门课做的优秀。

  大数据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条件,通过大数据对学生个体进行“学习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学习投入、学习过程、学习成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学生成长。

四、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改变办学条件

  随着计算机革命、互联网发展,科技革命的深入,以及“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理念的形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而学习资料、学习条件、学习环境也必须发生改变,甚至革命性的变化。

  科技革命的深化,一方面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紧紧依靠图书馆、教室,需要相应的设施;另一方面需要学科交叉,为实现学科交叉,必须打破以学科为单位组建院系的学习格局,建设多学科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研究的共享空间。

  互联网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学习空间,如数字人文空间等。大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不仅需要图书资料,而且需要广泛的信息、物质设备,因而“资料”的概念由“资源”取而代之。科技、社会发展,导致大学生学习任务、内容的变化,而学习内容、任务的变化,要求学习环境的改变,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世界变了,科技变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方式变了,学校的整体条件、环境也要进行改变。

  为改变办学条件,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探索,美国大学建立了很多“学生资源中心”,日本大学建立“学生支援中心”。如华中科技大学拟建设6万平方米的现代学习中心,把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国家的学生、老师聚集到这里交流,这是一种新的趋势。现代学习中心的建立,遵循以下原则: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管理学生,到服务学生,到为学生成长、发展;建成思维中心,鼓励学生仰望星空,勇于表达、交流;与自然“融为一体”,室内与室内一体,让学生感觉处于自然之中,增强中心的吸引力;各功能区有自己的特色,功能清晰,“进去以后,每个地方干什么用,一目了然”;要适应未来社会、科技、教育发展的趋势,提高现代化程度,等等。

  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高,任务重、难度大,需要共同探索、共同创造。

  刘献君,文华学院院长、教授,湖北武汉 310012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10期1-4页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 湖北工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8号 邮编:43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