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编制
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12-11-14 浏览量:
 

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承担着繁荣市场、稳定出口、扩大就业、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战略部署,采取积极的综合措施,特别是《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及时出台,为轻工业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保障。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轻工业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 年)》,指导未来五年轻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我国由“轻工大国”向“轻工强国”迈进,编制《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 年。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和“十二五”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轻工业加大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 实现了全行业平稳较快发展。2010 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我国工业总体相应指标的17.9%,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障和丰富国内市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保持我国轻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发挥了重要作用。

1.生产平稳较快增长

2010 年,全部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超过3 万亿元。“十一五”期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家用电器、皮革、塑料制品、食品、家具、五金制品等行业100 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进一步巩固了我国作为世界轻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地位。

2.技术进步步伐加快

轻工业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6 个行业中,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了95 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的13%。“十一五”期间,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取得积极成效,全行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 项,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组织实施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近2500 项,推进了行业总体技术水平提升。

3.质量建设取得成效

轻工产品质量稳步提升,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检测方式及质量控制手段逐步同国际接轨。标准制、修订工作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共完成制修订国家标准1182 项,行业标准639 项,部分行业牵头组织或参与了国际标准制修订。

4.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重点行业品牌集中度、品牌附加值、产品利润率进一步提高,骨干企业的品牌意识和品牌经营管理能力明显增强,海尔、格力、茅台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品牌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引领行业发展,在国际市场也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5.国际竞争力有所提升

我国轻工业产业体系完整,产业规模优势突出,形成了较强的综合竞争优势。2010 年,轻工业主要商品出口额3555 亿美元,比“十五”末期增长83.1%。产品出口到世界2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作为轻工产品国际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出口贸易方式、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比重增加,新兴市场比重加大。

6.产业集群发展较快

轻工业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产业集中度高、专业化强、分工明确、特色突出,土地集约使用、污染集中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的特点更加突出,已逐步形成从原材料加工、生产到销售服务一条龙的完整体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引领、支撑作用。2010 年,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轻工业产业集群近300 个,是“十五”期间的2 倍,年产值约3.6 万亿元,占轻工业总产值的26%左右,涉及就业人数达1000 万人。

7.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节能减排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和水的循环利用效率,重点行业综合消耗明显下降。造纸、发酵、啤酒等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和多数大中型企业实现了增产不增污。通过实施绿色照明工程、能效标识管理、环境标志认证、节能产品认证、节能惠民工程等,对于企业生产绿色节能产品发挥了引导作用。以财政补贴形式在全社会推广使用节能灯3.6 亿只,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8.淘汰落后产能取得实效

“十一五”期间,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在高排放的造纸、皮革、酒精、味精、柠檬酸等行业,加强专项治理和环保核查,淘汰了环保难达标的落后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按计划完成或超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共完成淘汰落后产能:造纸1130 万吨、酒精190 万吨、味精68 万吨、柠檬酸8 万吨。

9.扩大就业和服务“三农”作用显著

2010 年,全部轻工业吸纳就业人数超过3500 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2320 万人,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25.6%,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民生产业。轻工业 70%的行业、50%的产值涉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2 亿多农民直接受益。轻工业为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城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时期,轻工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多数行业整体研发能力较为薄弱,一些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亟待突破;产品结构不适应消费升级需要,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在国际产业分工中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多数行业品牌建设水平与生产制造能力存在较大差距,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为数不多等。由此可见,我国轻工业既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又处于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转型期。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化率也在不断提高,为轻工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轻工业发展还面临着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低成本优势逐步弱化、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等诸多风险挑战。

1.发展的机遇

扩大内需等政策措施将拉动轻工产品消费需求稳步增长。《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进一步完善家电下乡政策,以及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对于扩大市场、引领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力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

消费结构升级为轻工业的发展拓宽了新的领域。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加快了轻工产品结构调整。农村市场对轻工产品特别是对家用电器、电动自行车等耐用消费品有较大的需求,新增人口、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新的消费需求,必然带动轻工业相关产业的发展。未来5 年,我国将建设3600 万套保障性住房,随之带动一大批家具、家电、五金、照明等轻工产品生产、销售量快速增长。

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为轻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近几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但城镇化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测算,城镇化率提高1 个百分点,靠直接消费大约可拉动GDP 增长1.5 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年均增长约0.8 个百分点,由此带动轻工产品消费快速增长。

经济全球化仍将为轻工业发展提供诸多机遇。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发达国家对轻工产品需求的恢复和增长,为我国轻工业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仍是我国轻工业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

技术进步为轻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物联网等为标志的全球新一轮技术创新正在深入推进,为轻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新型材料的不断开发应用为轻工产品的丰富和完善奠定了基础,轻工装备制造水平的提升将进一步促进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

2.面临的挑战

低成本优势逐步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呈上升趋势,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国际汇率波动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等因素,对轻工业发展构成重大挑战。

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国际市场对轻工产品在绿色制造、资源节约、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设立更多技术性贸易壁垒,贸易摩擦将成为轻工产品出口面临的常态环境,摩擦形式更加复杂,我国轻工产品出口贸易外部压力不断增大。

可持续发展压力增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节能减排形势更加严峻,以往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不适应轻工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达国家已经提出阶段性减排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设置诸如碳关税等绿色壁垒,我国也提出日趋严格的减排措施,使得造纸、皮革、电池、照明电器、发酵等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变得更为紧迫。

 

二、“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能力,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建设和完善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轻工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推动我国由轻工业大国向强国迈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改善产品供给结构,加强消费引导,满足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提升消费层次,培育新兴消费热点。稳定国际市场份额,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坚持技术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努力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吸引科技创新、管理等各方面人才,全面提高企业职工素质。

——坚持质量为本,保障产品使用安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进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提升企业履行质量安全责任的能力,大力保障轻工产品特别是食品质量安全。

——坚持优化布局,引导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现有轻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构建以研发设计、知名品牌、高端人才、管理创新等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轻工产品制造基地。推进产业有序转移,促进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坚持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加快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行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主要目标

——生产平稳较快增长。“十二五”期间,全部轻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 ,生产要素配置进一步优化,产业链配套协作能力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轻工行业主要商品出口额年均增长7.5%,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对外贸易水平。

——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研究与实验开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1%,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制修订一批技术标准。

——产业布局得到优化。推进资源禀赋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有序转移,提高有效承接水平,优化产业布局。中西部地区轻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轻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2010 年的32%提高到40%。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有所提升。提升现有产业集群的质量和水平。将轻工业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国轻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0 年的26%提高到36%左右。

——质量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产品适用性、质量稳定性和高端产品加工精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品牌建设能力明显增强,轻工产品特别是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有效提升。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较“十一五”末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分别减少10%。

 

三、重点任务

(一)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1.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引导和支持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和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不断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先进装备,对现有生产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发展绿色、安全、智能化的多功能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进轻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加大应用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改造升级。推动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促进信息化条件下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创新。

专栏1:重点行业技术改造工程

1.食品。产品质量检测仪器设备、原(辅)料检验仪器设备、产品出厂检验设施与仪器设备、生产过程质量动态监测预警设备更新改造。产品质量数据库、企业质量信用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及配套硬件设备等。

2.塑料制品。采用农用塑料节水器材和长寿命(3 年及以上)功能性农用薄膜先进生产技术、特种管材生产技术、新型环保阻燃塑料制品生产技术、新型免喷涂塑料生产技术、定岛型束状超细纤维聚氨酯合成革技术等,更新改造生产线。

3.家电。采用节能环保、智能等技术,提升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及冰箱压缩机、空调器压缩机、直流无刷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水平,更新改造现有生产线。

4.皮革。采用防水、防污、印花等先进技术,改造提升高档多功能鞋面革、沙发革、服装革、汽车坐垫革及制品生产线。

5.五金制品。应用冷凝燃烧技术生产的燃气热水器、应用智能技术的锁具。利用限流技术、恒温技术、延时自闭技术、陶瓷片密封技术制造节水节能型水龙头产品。

6.照明电器。采用高效节能灯生产技术、固态汞替代液态汞新工艺新技术等,改造照明电器生产线。采用节能环保型陶瓷卤化物灯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改造原有生产线。

7.自行车。新材料自行车产业化,智能、环保、高效电动自行车生产线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改造。

8.钟表。多功能机械钟机心、指针式电波表机心、多针石英电子表机心自动装配生产线改造,运动计时仪器产业化。

 

2.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在食品、造纸、家电、塑料、家具、皮革、铅蓄电池等规模效益显著的行业,积极推进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加快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骨干企业加强联合,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发挥龙头企业在产品开发、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向“专、精、特、新、优”方向发展,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淘汰技术装备落后、能耗高、环保不达标等落后产能。

3.培育发展新兴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结合,大力培育发展新兴行业。优先发展新型动力电池、微生物制造、智能家电、塑料新材料、表面活性剂、节能环保电光源等领域,抢占引领行业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深化专业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轻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推动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通过设计创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二)加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1.健全产业创新体系

继续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重点支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级工程实验室等建设。整合相关资源,健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体系,推动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专业化运作水平。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条件。

2.提高重点装备制造水平

专栏2:重点装备技术水平提升工程

1.食品机械。含气饮料中温高速灌装生产线,高精度定量灌装伺服旋盖生产线,用于啤酒、饮料生产的陶瓷材质错流膜式过滤机,高速PET 瓶啤酒包装生产线。利乐包灌装机,肉类真空灌装机,规模化散装马铃薯储藏设备,新型绿色分离设备,节能高效蒸发浓缩设备等。

2.塑料机械。智能型高速节能PET 瓶吹瓶机,塑料多层共挤薄膜机,多层共挤超大型中空成型机,大口径塑料双壁波纹管生产线,高效节能塑料加工成型关键技术及装备。

3.制浆造纸机械。300 吨/日麦草大液比置换蒸煮技术及装备,年产15 万吨高得率、低能耗的化学机械木浆成套技术设备,年产20 万吨及以上废纸脱墨生产线成套装备,无元素氯清洁纸浆漂白设备。车速1300-1600 米/分、幅宽约6 米的文化纸机,车速800-1000 米/分、幅宽约6 米的板纸机,车速1000-1200 米/分、幅宽约3 米的卫生纸机。

4.皮革和制鞋机械。高效、节能、环保及自动化水平高的制革、制鞋生产装备及制造技术。制革、制鞋自动化生产线。

5.日化机械。热敏性高黏度表面活性剂干燥成型装备、高密度浓缩洗衣粉装备、高效脱二恶烷装备、碳酸甘油酯生产装备。

6.陶瓷机械。滚压成型机、自动注浆成型机、等静压成型机、施釉机械等高效、环保装备。

7.洗涤机械。隧道式大型连续洗涤机组、洗涤集成系统等节能、高效、环保装备。

8.缝制机械。采用数控系统的特种工业缝制设备、高速多头多功能刺绣设备

 

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突破重点装备关键技术,提高装备研发制造水平。食品装备重点发展新型绿色分离设备、节能高效蒸发浓缩设备、高速和无菌灌装设备、膜式错流过滤机等。造纸装备重点发展大幅宽、高车速造纸成套设备。塑料成型装备重点发展应用全闭环伺服驱动、电磁感应加热和多层共挤技术的挤出设备。缝制机械重点发展电控高速多头多功能刺绣机、特种工业缝制设备。

3.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与产业化

专栏3: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工程

1.食品。农副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等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非粮原料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2.塑料制品。塑料高效节能加工成型技术、微成型及先进加工技术、改性功能新材料及农用塑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3.家电。变频技术、空调制冷剂替代技术、太阳能混合动力技术、新材料和材料替代技术、智能化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

4.皮革。皮革、毛皮及制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绿色皮革化工新材料、鞋类产品舒适性研究,高附加值皮革、毛皮及制品研发及产业化。

5.电池。氧化银电池无汞化技术,高功率动力镍氢电池等新型电池的研发及产业化。

6.日用玻璃。研制开发生产工艺过程控制系统和控制玻璃成型设备(制瓶机)、高精度玻璃模具以及玻璃瓶罐表面增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7.表面活性剂。绿色、功能化表面活性剂制备技术,高效洗涤剂助剂及其应用技术,高效浓缩洗衣粉及液体洗涤剂研发及产业化。

8.钟表。指针式石英钟表,电波表,高档机械钟表,高可靠性、高精确性短时间计量与控制仪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9.眼镜。开发多焦点镜片、非球面镜片等产品的模具设计、制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10.制笔。环保低碳笔类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具有特种功能的新颖记号笔及与之配套的中性墨水、水性墨水、中油墨水以及记号笔墨水研发及产业化。

 

重点发展对行业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快电池、塑料制品、自行车、皮革、五金制品、眼镜等行业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改进产品性能和功能。加快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和产业化,推进制造业领域技术扩散,提升规模化生产能力。

4.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涉及轻工领域的院校、科研院所要加强与生产企业紧密结合,增强轻工工业设计、产品技术工艺开发、经营管理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开展新技术应用知识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科技交流等活动,培养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高端复合型管理人才,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继续开展职工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提升企业关键岗位持证上岗比例。开展职业经理人培训工作,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才。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中、初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梯次发展。

(三)加强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

1.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高端产品加工精细化程度。加快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建立健全轻工业技术标准体系,深入推进标准实施。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提高轻工业标准的国际化水平。结合家电、照明电器等行业的产品安全强制性认证及食品安全相关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加强质量管理基础能力建设,完善重点行业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立起与轻工业发展相适应,以国家检测机构为龙头、区域性检测机构为基础、企业及社会检测资源为补充的检测体系。

2.增强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和检测方法以及严格的生产工艺管理,积极推进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的实施,从源头上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并对生产过程和终端产品进行严格监控,提高食品、玩具和口腔护理用品等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重点加快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诚信信息征集和披露体系、诚信评价体系和政府部门协同推动、行业协会组织实施、食品企业积极参与、诚信责任有效落实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运行机制,提高企业诚信保障能力。提升现有检验检测技术水平,增强产品质量安全的预警技术能力,建立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效性,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加快推动品牌建设

引导企业通过掌握核心技术、申请注册商标、改进产品外观、包装和服务等途径,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鼓励企业制定实施品牌长远发展规划,深入挖掘品牌的文化内涵,创新品牌营销模式,提高品牌经营管理水平。推动品牌国际化经营运作水平的提升,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境外具有技术、市场、品牌等资源优势的企业。协调各方资源,合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品牌成长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培育拥有核心技术和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在家电行业培育3-5 个拥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优势品牌。加强区域品牌培育,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通过集体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原产地标记保护产品等形式,塑造特色鲜明并具有较高价值和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建立品牌评价机制,指导重点行业定期发布品牌报告,加强品牌培育过程的动态监测。

4.发展民族特色产品

有效发挥各地特色物质资源和特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在工艺美术、少数民族用品等行业中,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品,如玉器、漆器、藏毯、贝雕等,培育有民族特色的自主品牌。开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加大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传统文化的发展,支持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保护传统工艺的特殊原材料和稀缺资源。支持工艺美术与特色旅游工艺品创新发展,在挖掘和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运用新技术,对传统文化内涵和工艺进行创新,焕发传统工艺新的生命力。

(四)满足国内市场多层次需求

1.促进消费产品升级

围绕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不断丰富产品花色品种,开发生产适应多层次消费需求的产品。加大浓缩洗涤剂、高效照明电器、无汞电池等节能环保产品的生产,提高智能化家电、健康环保家具、安全清洁燃气具等耐用消费品的供给能力,满足消费者对高端机械手表、运动型自行车、个性化眼镜等时尚产品和奢侈品的需求,促进城市居民消费升级。开发个性化的文体用品、特色旅游休闲产品及适合老龄消费群体的产品,扩大文化、体育、休闲等新兴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引导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2.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加强农村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生产与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农村基础设施等相配套的轻工产品。结合农村安居工程,鼓励企业加强对农村使用环境和消费习惯的分析,提供适合农村市场的厨卫、家具、家电、太阳能热水器、灯具、电动自行车等产品,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农用薄膜、节水灌溉器材等农资产品质量,确保广大农民买到放心农资产品。围绕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推进文体用品、乐器等产品下乡,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3.增强市场服务能力

引导企业加强市场分析预测,把握市场机遇,创新服务业态和服务方式,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加大对企业开拓内销市场的支持力度,支持各种类型的展览展销活动,积极发挥会展经济的带动作用。加快塑料、家电、皮革、五金、家具、文体用品、缝制机械等行业重点专业市场建设,进一步提升专业化市场服务能力。鼓励工商合作开辟新的市场空间,推动企业发展品牌联盟和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模式。

(五)巩固开拓国际市场

1.稳定传统出口市场

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巩固传统国际市场。引导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主动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高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例,扩大出口商品在中高端市场的份额。依靠管理和技术进步,不断优化贸易结构,增强出口企业竞争力。

2.努力开拓新兴市场

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支持企业开发适合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开辟新的营销渠道,提高向新兴经济体的出口比重,积极探索与发展中国家的多样化双边和多边贸易模式。推动家电、皮革等有条件的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在国外基础较好的地区投资设厂,采取收购、租赁、合资合作等投资方式设立制造中心、物流中心、分销中心和专卖店。引导和帮助企业充分利用普惠制、自贸区等优惠原产地政策,享受国外关税免征优惠待遇,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

3.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

加强对轻工出口产品国际标准、检测和认证制度的跟踪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认可体系,加强出口产品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质量认证及环境认证,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建立预警和应对机制,研究新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维护贸易环境的稳定。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能力,以国际先进实验室为标准,强化高端设备配置和环境设施建设,加强先进检测技术方法研究,及时跟踪国际前沿技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六)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1.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明确区域比较优势,合理选择主导产业,有效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和特有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各地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东部地区要加速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促进产业集群升级。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原有产业基础,积极有效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形成互动互补的关系。

2.促进产业园区建设

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轻工产业集群。合理确定轻工产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推进园区按产业功能进行布局和产业配套,促进园区建设和中心城镇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强交通、通讯、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营造良好招商引资环境,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支持为大中型企业生产配套的中小企业发展,吸引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入驻,引导集群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制定和完善入园门槛,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制定相关行业建设用地标准,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和综合性设施建设,提高土地集约使用效率,加强污染集中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鼓励铅蓄电池制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等行业实施同类整合、园区化集中管理,加强对园区的环境保护要求。支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高、产业链完整的轻工产业集群积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3.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产业集群体制创新,发挥企业集聚优势,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在产业集群内形成企业主导开发、产业集群共同开发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建立并不断完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研发设计、知识产权运用、产学研合作、检测认证、信息检索与咨询、展销及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公共服务的信息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专栏4:产业集群提升重点工程

1.推动产业转移。建设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推动有条件的轻工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等落后产能向中西部转移。

2.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加强对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规划编制、产业升级、节能减排等工作的指导和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加强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等,发挥其在产品开发、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全面带动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轻工产业集群。

3.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五金、皮革、家电、家具、玩具、日用陶瓷、照明电器等发展基础较好的产业集群区,建立和完善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

 

(七)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1.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

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认证等手段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对家电等产品建立通用能效标准及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制度。推进家电、照明电器等产品生态设计,建立健全能源、资源消耗标准。加快推进造纸、发酵、制糖等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加强家电、皮革涂料、日用化学制品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控制,鼓励企业使用含有低挥发性溶剂的原辅材料,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推动浓缩型洗涤剂等低碳、节能、减排产品的生产,促进轻工行业绿色发展。加强重点领域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制定和发布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推进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确保设施正常运行,达标排放。提升我国节能减排测控技术和手段,增强在线实时监测能力,形成有效的节能减排监测体系,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专栏5: 节能减排工程

1.塑料制品。泡沫塑料生产进行无氟技术改造,废塑料改性及综合利用技术改造。

2.造纸。化学制浆采用深度脱木素、低能耗快速置换蒸煮或连续蒸煮、封闭筛选、无元素氯漂白和全无氯漂白技术。化机浆采用蒸汽回收技术。废纸制浆采用干法筛选、高效废纸碎解技术。采用节能型打浆技术。纸机压榨部采用宽压区压榨、复合压榨、靴型压榨等技术,干燥部采用多段通气及热泵完善干燥系统热回收技术。采用锅炉改造、厌氧沼气资源化利用、高效碱回收技术,实施热电联产等。

3.皮革。重点示范制革和毛皮加工主要工序废水循环使用集成技术、制革废毛和废渣资源化利用技术;重点推广皮革行业高吸收铬鞣、铬鞣废液循环利用及含铬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无硫(低硫)少灰保毛脱毛技术、制革无氨少氨脱灰软化技术、制革无盐浸酸技术、皮革和毛皮加工废水厌氧和好氧处理技术等。

4.五金制品。加快燃气具聚能燃烧等技术在燃气灶具行业的推广应用。

5.电池。重点推广电池行业胶体电解质铅蓄电池技术、铅蓄电池内化成工艺技术、铅蓄电池无镉化技术、卷绕式密封铅蓄电池技术与装备、扩展式(拉网式、冲孔式)连铸连轧式铅蓄电池板栅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扣式碱性锌锰电池无汞化技术、锌锰电池无汞无镉减铅技术和废旧铅蓄电池规模化无害化再生利用技术等。

6.照明。推广高效照明产品,逐步淘汰白炽灯,引导全社会实现照明节能。在荧光灯行业推广固汞替代液汞技术,推广低汞长寿命节能灯。

7.日用玻璃。重点推广节能环保型玻璃熔窑(含全电熔、电助熔、全氧燃烧技术等),提高碎玻璃的加工质量和利用比例。利用余热和污染物末端治理技术,提高玻璃熔化质量,提高窑炉周期熔化率,降低玻璃熔化能耗。

8.制盐。加快盐硝联产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推广分效预热、热电联产等节能技术。

 

2.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与废旧产品回收

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和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大力提高废水、污水处理回用率。在造纸、制革等行业采用清污分流、闭路循环、一水多用等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施节水技术改造,组织轻工业废水处理回用成套装置技术设备的研发。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液、余热余压实施综合利用处理。加强塑料、皮革、造纸等行业生产过程中边角料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化。推广利用钾盐生产剩余物制作鲜皮处理剂技术。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皮革废弃物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规模化增值利用。提高废旧家电等产品的回收利用水平。加大废旧铅蓄电池等含重金属产品的回收处理力度。

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继续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一步加大造纸、皮革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研究制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土地等指标约束作用,研究提出铅蓄电池等存在重金属污染隐患的行业落后产能的界定标准,包括工艺、技术、设备、生产能力等,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坚决采取经济、法律、政策手段予以淘汰。统筹考虑新建、改造项目与淘汰落后产能实行等量或减量置换,完善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妥善处理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债务偿还、改造转产等问题。

(八)大力推进“两化”融合

1.创新“两化”融合推进机制

加大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轻工业的力度,支持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营销管理、物流配送、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应用。推广实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在造纸、家电等行业开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树立一批“两化” 融合典型示范企业,开展经验交流。建立健全轻工信息服务平台,完善行业信息化支撑体系。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提升区域信息化服务水平。

2.加快重点行业“两化”融合

完善家电、家具、玩具、皮革、日用陶瓷等行业个性化设计体系,建立和普及用户广泛参与的协同设计模式。建立持续改进、及时响应、全流程创新的产品研发体系,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轻工产品向价值链高端提升。提高造纸、缝制机械、食品等重点行业生产装备智能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在造纸行业推广应用节能控制、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信息技术和设备,研发专用装备的嵌入式系统,加快大型制造装备的数字化步伐,在缝制机械行业大力推广应用智能、高效、节能缝制设备。建立健全食品行业生产过程状态监视、质量控制、快速检测系统,逐步完善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3.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继续推进质量、计划、财务、设备、生产、营销、供应链、人力资源、安全等环节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加强系统整合与业务协同。在骨干企业推进研产供销、经营管理与生产控制、业务与财务全流程的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建设统一集成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过程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为重点,推动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普及和深化,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

 

四、主要行业发展方向

轻工行业门类众多,部分行业之间相互关联度低。根据行业管理实际,选择了31 个行业,归纳为耐用消费品领域、快速消费品领域、文化艺术体育休闲用品领域和轻工机械装备领域,分别从重点发展的产品、开发的关键技术和改造升级的内容等方面,明确各行业的发展方向。

(一)耐用消费品领域

1.塑料制品工业

重点发展农用薄膜产品和节水器材,提高具有流滴耐老化、流滴消雾等特性的功能性农膜产品比重,积极发展绿色塑料包装产品、环保生态型人造革合成革制品等,推广铝塑、钢塑、多层共挤等塑料复合管材的应用。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熔体静电纺丝纳米过滤材料、纳米抗菌塑料、阻燃塑料等特种功能塑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可降解塑料及其产品。开发改性与复合类塑料管道、环境友好型塑料管道、新型塑料管道系统,提升国内医用塑料产品科技含量,在世界医用塑料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对泡沫塑料生产进行无氟技术改造,加强废弃塑料回收利用。

2.家电工业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智能化高端家电产品,提高其在家电产品中的比重。电冰箱,发展节能、风冷型、智能型、大容量、多间室的高档次产品;空调器,发展环保型、舒适型的变频产品及高能效等级的定频产品;洗衣机,重点发展洗净度高、节能节水效果好、低噪音的全自动产品;提高小家电产品的工业设计和制造工艺水平。大力加强变频技术、制冷系统的优化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混合能源技术、热泵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开发应用。

3.皮革工业

重点发展高档鞋面革、沙发革、服装革、汽车坐垫革和中高端鞋类、皮衣、毛皮及其制品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以 “真皮标志”为平台,培育皮革及毛皮制品知名品牌,构建国际营销网络。推广制革清洁化生产,加强皮革废弃物和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发展皮革特色区域,推动制革行业走集中生产、统一治污的发展模式。

4.五金制品工业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的燃气用具产品、智能锁具产品、功能性强的健康环保日用五金产品等。大力推广水龙头和淋浴房节水技术。加强燃气用具、吸油烟机、淋浴房等新兴五金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对传统日用五金、建筑五金、工具五金的技术改造力度,重点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产品设计、模具制造、表面处理三大瓶颈,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5.电池工业

重点发展高比能量和高比功率的锂/二硫化铁、锂/亚硫酰氯等锂原电池,无汞扣式电池、高功率型碱性锌锰电池和其它新型环保一次电池。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引导企业并购与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环保准入条件,积极推动淘汰铅蓄电池落后产能。加强铅蓄电池回收再利用,支持废旧电池回收再生产业向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

6.家具工业

重点发展绿色环保、安全的家具产品,培育知名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快绿色环保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增强产品款式、功能、个性化研发设计能力,突出特色产品的技术和文化内涵。创新营销模式,推动家具营销由以经销商为以集中卖场为流通平台的传统模式向发展电子商务、自建营销渠道等多元立体化模式发展。提升家具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主要家具产业集群创建国家级研发设计中心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7.照明电器工业

重点推广节能灯,大力发展三基色荧光灯,积极发展以发光半导体器件(LED)为代表的固态照明产品。逐步淘汰白炽灯。促进与各类灯具相配套的电器如电子镇流器、变压器、驱动器向电子化方向发展。提高功能性灯具、装饰性灯具的设计水平,增强照明效果。提高照明产品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照明产品中的汞含量,减少生产和使用对环境的污染。研究开展废弃荧光灯管的回收利用。

8.日用陶瓷工业

重点发展资源消耗低的高档骨质瓷、高石英瓷、滑石瓷、高长石瓷和无重金属溶出的绿色日用陶瓷等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的产品创新设计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高品质化日用陶瓷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快速干燥、低温燃烧及清洁燃料、低硫燃烧、多种污染物协同处理等节能和清洁生产技术。融合新材料、装备和信息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引导行业向低消耗、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高质量方向发展。加强陶瓷废料回收利用。

9.日用玻璃工业

重点发展高档玻璃器皿、耐热玻璃器具、玻璃艺术(工艺)品、无铅水晶玻璃和特殊品种的玻璃制品。鼓励发展轻量化玻璃瓶罐,加强废(碎)玻璃回收循环再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优化窑炉结构设计,改善燃料结构,发展余热利用和污染物末端治理技术,提高玻璃熔化质量,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严格按照行业准入条件,推进日用玻璃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10.自行车工业

重点发展舒适、轻便、安全的中高端代步产品,丰富健身、娱乐产品品种,优化产品结构。促进复合材料、轻合金、低合金钢等新材料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生产中的应用。推动微电脑控制技术、新型能源电池和高效电机等在电动自行车上的应用。加强标准的贯彻实施力度,引导企业按标准规范生产。宣传自行车骑行文化,倡导节能、低碳出行,扩大内需。保持出口基本稳定。

11.钟表工业

重点发展高端机械表,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发展具有运动、休闲、保健等多种功能的电子表。开发高端复杂功能机械表机心、指针式电波手表机心。拓宽高精密钟表产品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中的应用,促进高可靠性、高精确性短时间计量与控制仪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实现我国钟表产品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品牌方面的三大突破。

12.搪瓷工业

重点发展中高档日用搪瓷制品、家电、五金配套搪瓷制品、各类户内外烧烤炉搪瓷制品等。加大薄钢板搪瓷制品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适应环保、低碳的发展要求。加强搪瓷静电粉和预磨粉等高科技新型搪瓷瓷釉的开发与产业化。

(二)快速消费品领域

1.食品工业

重点在粮食加工、油脂加工、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乳制品加工、饮料制造、制糖、方便食品制造、发酵、酒类生产、调味品加工、罐头食品制造、功能性食品制造、食品加工与技术装备制造等领域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提高创新能力,开发新型功能食品。重点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全面开展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完善标准体系。

2.造纸工业

重点发展低定量、功能化、高品质的纸产品,鼓励使用低白度、未漂白纸等环保纸及纸制品。提高木纤维比例,加快推进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科学合理利用竹子、芦苇、蔗渣、秸秆等非木纤维资源。推广应用高得率、低污染、低能耗制浆工艺,氧脱木素、无元素氯和全无氯漂白工艺,中高浓输送、热电联产、厌氧处理废水沼气发电、碱回收和白泥资源化利用等节能减排技术。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促进污染物减排。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升造纸产业整体竞争力。

3.日化工业

重点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绿色环保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化妆品,培育知名品牌。加大化妆品安全性技术的研发,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发展绿色、无污染、安全的油墨产品,着重研制水性液体油墨,紫外光固化油墨及喷墨。加强宽色域和无水胶印油墨的研发,拓宽各类特种油墨的应用。发展特色天然香料品种,支持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建立天然香料种植基地。

4.洗涤用品工业

重点发展多种形态的节能和资源节约型的浓缩化洗涤产品。扩大可再生资源及其衍生物在产品中使用量,降低芒硝等非有效成分的使用量。加强洗涤剂中多功能、环保型表面活性剂和助剂的研究开发应用。开发油脂化工产品及其衍生物,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充分利用。

5.日用杂品工业

重点发展安全高效、无害健康的家庭卫生杀虫用品(含燃香),推广以植物源农药为主要成分的传统蚊香新制剂。发展环保、多功能和款式新颖伞制品。在制伞行业推广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制镜行业向环保和品种多样化方向发展,重点开发多功能、薄型、款式简洁产品。

6.盐业

严格控制井矿盐产能增长,降低能耗指标。海盐重点开发海水综合利用技术。井矿盐加强机械热压缩制盐工艺开发,推广卤水净化和五效蒸发技术。湖盐研究卤水中各类无机盐分离技术,及卤水中锂、钾、镁等资源的提取技术。通过产业政策调控和市场引导,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7.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

重点发展添加绿色植物成分、具有明显功效和方便快捷的口腔清洁护理产品。注重产品原材料的安全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无氟防龋产品开发,满足不同消费需求。促进企业间的联合和兼并,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培育知名品牌。

(三)文化艺术体育休闲用品领域

1.工艺美术工业

重点发展实用性强的新兴工艺美术品,注重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精品,提升文化品味和艺术附加值。拓展国内、外工艺品市场。推进工艺美术行业产业集群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进程,建立传统工艺美术保护示范区。

2.文教体育用品工业

重点发展环保、安全和个性化的文体用品,鼓励采用无毒害、再生材料及废旧物资再利用技术研制文具,积极发展智能化、多功能一体化的运动休闲健身器材,引导和创造消费需求。产品设计队伍建设,提高行业研发和设计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转移。

3.玩具工业

重点发展绿色环保、安全益智、高附加值的玩具产品。加强新产品研发、设计,培育知名品牌,推广品牌发展模式。跟踪国际儿童玩具安全技术法规的发展变化,增强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推动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法规与国际新标准对接。积极开拓国内市场,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企业应对国际市场风险能力。

4.乐器工业

重点发展中高档乐器产品,增强钢琴等乐器音准的稳定性,提升民族乐器的音色音质,稳定乐器表面处理质量,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乐器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乐器专用原材料的研发和基地建设,培育专业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5.眼镜行业

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提高中高档眼镜比例,适当控制低档眼镜生产。加大多焦点镜片、非球面镜片等产品的模具设计、制造技术等的开发。加强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生产新型材料的眼镜产品。应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技术,提升镜架等配件的精细化加工水平。

6.制笔工业

重点发展环保低碳的圆珠笔、铅笔等产品。研制具有特种功能的新颖记号笔及与笔配套的中性墨水、水性墨水、中油墨水以及记号笔墨水。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逐步实现墨水、笔头国产化。

7.礼仪休闲用品工业

重点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商务广告宣传礼品、节日庆典纪念品等礼品。积极培育和引导节庆用品、宠物用品、休闲运动车等产业国内市场。加大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户外装备、休闲帐篷、流行饰品、画相框中的应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8.文房四宝工业

做好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文房四宝生产所需要的动植物、矿物资源,做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能工巧匠等稀有人才的保护。稳定产品质量,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化和国际化相结合。

9.少数民族用品工业

重点发展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特殊生产生活用品,如山区用微型碾米机、粉碎机、剪毛机和清真食品、穆斯林图案各种茶具、瓷碗、民族花丝工艺摆件等,保障少数民族特需用品供给。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产业的保护,开发具有不同民族地域特色、充分体现民族内涵的系列产品。推进行业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

(四)轻工机械装备领域

1.轻工机械工业

加大制浆造纸机械、食品机械、塑料机械、日化机械、皮革机械和洗涤机械等重点行业研发投入力度,集中攻克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提升轻工机械制造水平和产品的数控化、智能化水平。提高轻工机械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大力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与虚拟设计等先进现代设计技术,积极推广产品全寿命周期和人机工程设计等先进设计技术的应用。坚持将发展整机与提高零配件制造水平、增强系统集成能力相结合,重点开展轻工机械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和试验技术研究,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修费用,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支持高精度、数字化检测技术与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轻工机械企业集团,鼓励骨干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引导轻工机械制造企业与用户联合开展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2.缝制机械工业

重点发展电脑型多功能家用缝纫机、家用绣花一体机和自动缝制单元(自动贴袋、门襟、开袋等)等中高端智能性工业用缝纫机产品,大幅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比例。重点突破电脑直驱控制技术等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智能缝制机械,平缝机、包缝机、绷缝机等大宗缝机产品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提升高水平开袋机、锁眼机、上袖机等特种缝制设备开发和产业化水平。

3.衡器工业

加大数字式智能称重传感器、多功能安全检测轨道衡、高性能称重控制仪表、自动化称重计量系统等新兴产品的研发及制造能力,研究开发大宗散状物料动态称重计量、不断轨道称重等称重测量技术,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五、政策措施

(一)继续落实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继续发挥轻工业在繁荣市场、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方面的作用,落实扩大消费需求的总体要求,提高有效供给水平。不断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逐步调整不利于消费增长的有关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落实国家节能、环保、安全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引导节能型家电、健康家具、高效照明产品、绿色无汞电池等产品的消费。支持企业加强面向农村市场的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拓农村市场。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研究促进文体、休闲产品等新兴消费的政策措施。

(二)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进一步落实家电行业转型升级、制革行业结构调整、家电自主品牌建设等指导意见和《农用薄膜行业准入条件》、《日用玻璃行业准入条件》、《浓缩果蔬汁(浆)加工行业准入条件》。研究制定《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制革行业准入条件》等,提高存在重金属污染隐患或污染、耗能行业的准入门槛,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推进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制定钟表、太阳能热水器等行业发展指导意见。研究制定提升轻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积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引导行业集聚发展和区域间协调发展,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和有效承接,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充分利用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税收、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大型企业。修订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公平的市场秩序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指导产业健康发展。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和《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 年本)》, 鼓励发展产污强度低、能耗低、清洁生产水平先进的工艺技术。用好淘汰落后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大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支持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通过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重点行业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的研发,提高装备制造水平。充分利用加快技术创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对新兴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实施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鼓励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支持具有知识产权、技术示范和推广效应显著、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技术成果产业化。鼓励装备企业和用户联合开发重大技术装备。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鼓励企业加大对装备更新、质量提升、品种优化、节能减排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发挥清洁生产专项资金的作用,支持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示范和推广。

(四)加快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完善轻工业标准化体系,提高轻工行业标准化水平。加强技术创新成果标准的制定,提高创新能力。加大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急需的关键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力度,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优化。加快超龄标准的修订速度,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变化。加强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建立和完善产品安全标准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清洁生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对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相关技术法规制修订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积极有效采用先进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国际市场对我国检测及认证结果的认可度。

(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加强品牌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为品牌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大对自有品牌商标、专利、认证标识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支持自有品牌在境外进行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加大保护力度。引导支持自有品牌积极开展出国(境)参展、海外并购、设厂及工业园区建设等活动,大力实施“走出去” 战略。鼓励支持企业联合建设海外营销渠道和售后服务网络,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为企业建立国际化研发、生产体系及品牌推广搭建金融服务平台。

(六)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诚信制度、实施国家标准。组织企业参与诚信评价活动,做好行业质量诚信宣传,严格行业自律。充分利用现有诚信信息管理网络,保障信息资源共享,实现诚信信息建设平台网络化、诚信信息内容系统化、诚信信息使用社会化,充分发挥信息平台在企业自律、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中的作用。积极支持企业诚信体系必备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源向诚信企业倾斜。在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公共服务、项目核准、技术改造、融资授信、社会宣传等环节参考使用企业诚信相关信息及评价结果,对诚信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

(七)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轻工中小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入。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落实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八)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行业协会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国家、地方有关产业政策法规的制定,引导企业落实产业政策。加强对行业发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反映企业诉求,引导规范企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轻工业经济运行及预测预警信息平台,及时反映行业情况和问题。鼓励和引导行业协会建立知识产权联盟,构建专利池,提高行业协会联合企业应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和国际贸易壁垒的能力。

 

六、规划组织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统筹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政策协调和信息沟通,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好规划宣传贯彻,确保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制定与本规划相衔接的实施方案,落实相关配套政策。相关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及时做好信息的搜集和反馈,协同推动规划的贯彻落实。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 湖北工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8号 邮编:43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