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编制
湖北省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12-11-14 浏览量:
 

湖北省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年8月21日)

 

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民生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行业跨度大等特点,其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反映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食品工业是湖北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推动全省食品工业未来5年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绩

1、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十一五”以来,全省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不断增加,由2005年的1027家增加到2010年的2463家。2010年全省食品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9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42亿元,实现利税189亿元,其中实现利润120亿元。5年间食品工业增加值、主营收入、利税和利润分别增长了4.53倍、5.58倍、4.39倍和6倍,年均分别递增35.5 %、41%、34.4%和43%,是建国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2、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一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行业集中度较大提高。2010年全省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100余家发展到500多家,过10亿元企业近50家,过20亿元企业10多家,过30亿元企业4家,过40亿元企业2家,过 70亿元企业1家。2010年全省食品工业前10名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5.2亿元,占全行业的15.16%,比2005年提高2.12 个百分点。二是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明显提高。中高档白酒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精品粮油比重提高了8个百分点。全省食品工业有8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10余件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三是投资力度加大,投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十一五”期间,全省食品工业集中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达千亿元以上,一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非国有经济已占全省食品工业的96%以上。

3、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一是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全省食品工业加强了产学研结合,基本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为支撑的技术研发体系。二是企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全省食品工业企业科技投入“十一五”比“十五”增加50%以上。三是创新平台逐步建立。全省食品工业企业建有博士后工作站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多个。武汉地区设有食品学科的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以上。经过不懈努力,全省食品工业科技贡献率比“十五”提高了3个百分点以上,新产品产值率提高了0.61个百分点。

4、聚集效应日益显现。一是食品工业向园区集中。全省有一批食品工业园已经初具规模,正在向做大做强方向发展。二是集群发展势头强劲。经过几年的发展,全省食品工业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三是以食品工业为支撑的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全面铺开。初步形成了长江三峡柑橘罐头生产、汉江流域水果加工、江汉平原优质粮油、环洪湖优质水产、沿武汉城郊蔬菜加工等具有区域特色的食品生产基地。

5、对外开放取得成效。一是百威、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统一、娃哈哈、汇源、双汇、青啤、太子奶、华润、燕京等一批“十一五”前引进的知名品牌和企业在全省增加投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二是蒙牛、王老吉、红牛、银鹭、鲁花、伊利、中粮、雨润、金锣、贝因美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十一五”加盟湖北食品工业,为全省食品工业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全省食品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2010年,全省食品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500多家企业中,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达到40%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总量仍然偏小。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71:1,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国内食品工业先进省市的水平。

二是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全省食品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高达63.2%,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占比较低。部分中小食品生产企业装备水平落后,物耗、能耗偏高,效益较低,同质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整体实力的提升。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全省食品工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偏低,具有较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不多,行业精品名牌偏少,研发投入不高。

四是配套体系和服务体系不完善。全省围绕食品工业发展的社会化流通和服务网络不配套,冷链物流网络发展较沿海省份相对落后,原料基地建设、仓储运输、电子商务、贸易和加工配送体系不完善。围绕骨干企业的配套协作产业滞后,产品销售网络建设和有效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较弱。

二、 “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食品工业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食品工业已经完成农产品初级加工向食品深度加工的转型,进入高科技时代,开始向着国际化、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营养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安全、营养、方便、美味、天然的发展趋势。一是食品工业化水平越来越高。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2-3倍,加工食品占饮食消费总量的90%。二是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通过联合并购、建立全球性的购销网络,世界百强食品跨国公司已占全球食品市场的20%。三是加工技术装备高新化趋势明显。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基础学科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食品工业,新型膜分离设备、连续冻干设备、超低温单体冷冻设备等大型关键装备得到普遍应用。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或废弃物进行二次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四是安全绿色食品蓬勃发展。世界各国对食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不断完善安全技术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且正向标准化、系列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五是各国食品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区域优势。区域特色食品在全球食品贸易中所占份额不断扩大。

(二)国内食品工业发展趋势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食品工业将加快由资源驱动为主向资本技术驱动为主转变,国内食品工业在风味化、时尚化的基础上,将向大众食品功能化,功能食品产业化的方向迈进,呈现出“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的发展趋势。一是食品工业仍然处于高速增长期。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人口的稳定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自给型食品消费比重将逐步下降,食物工业化水平将不断提高。二是产品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产品方便化、多样化是今后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特征。预计未来10年,各种方便主副食品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安全、营养、方便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功能食品将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三是产业技术进步水平快速提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加工、保鲜、包装、监测检验、综合利用等工艺装备得到广泛应用,产品加工精细化和质量安全控制水平将明显提高。四是产业链整合步伐加快。大型加工企业将加快原材料基地建设,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五是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及资源配置将加快向具有品牌、资本、规模优势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中。

(三) 全省食品工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全省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未来5年,随着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国内对食品消费需求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下,食品将成为内需拉动下的消费首选。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较高的收入水平将为食品消费提供可靠的保障。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加快,为全省食品工业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原料资源。湖北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食用农产品资源丰富,不仅有数量优势,还有结构优势,是食品工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三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十二五”时期,食品产业转移将是大势所趋。东部发达地区食品工业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特别是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市场日趋饱和,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湖北食品工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市场容量和空间巨大,再加上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承接产业转移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十二五”时期,全省食品工业也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国内多数省份将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区域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此外,全省食品工业发展,还要面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人民币升值、成本增加等多项挑战。因此,必须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加快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指导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保障食品安全和行业发展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行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加快发展现代食品工业,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模发展。提升传统食品工业的规模化水平,培育发展食品工业新的增长点,不断做大总量,壮大规模,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加快发展,在结构调整中提升水平,在做大总量中增强竞争力。

2、坚持市场导向。研究市场需求,创新营销理念,完善营销模式,改进营销方法,拓展营销网络,打造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3、坚持技术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技术装备自主化。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新产品开发,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的推广应用,提高产品精细化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

4、坚持集聚发展。加快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集中,完善配套公共服务体系,引导食品工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应。

5、坚持循环发展。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食品产业建设。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视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6、坚持食品安全。加快构建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和诚信体系。严格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和管理体系,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和监控,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提高湖北食品工业的美誉度。

(三)发展目标 

1、规模和效益持续快速增长。到2015年,全省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年均递增19%,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000亿元,年均递增21%。实现利税920亿元,年均递增17%。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1倍以上的增长。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的比重由目前的0.71:1提高到1.5:1。

     2、技术创新能力获得新提升。到2015年,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达到40家以上,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绝大多数企业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和诚信体系。食品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以上。

3、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食品工业大县、强县20个以上,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8个以上,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骨干企业30个。

4、可持续发展取得新进展。到2015年,全省绿色食品达到3000个以上,有机食品达到300个以上,食品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6%。

 四、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全省食品工业重点打造五大千亿元行业,着力培育四个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行业。

(一)全力打造五个千亿元行业

一是打造千亿元粮食加工行业。着力开发和应用精碾、调质、营养强化、专用粮配等技术,重点开发蒸谷米、营养强化米、留胚米、发芽糙米及其制品加工技术;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酶解技术、膜分离技术以及超高压均质技术从小麦胚芽中制取小麦胚芽油、天然维生素E、麦胚蛋白、谷胱甘肽以及食品配料等。重点研究“均质高压、高效分离”制取米淀粉、米蛋白新技术,利用酶工程开发不同功能性的米淀粉、米蛋白、高果糖、低聚糖、脂肪替代品制品;重点开发大型(日产10万~20万包)方便米粉、保鲜米饭、早餐方便粥自动化生产线,适应城市“一日三餐”主食品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将具有东方食品加工特色的主食加工“蒸煮生产工艺”创新提高,并使之规模化、工业化;大力发展多种专用面粉及营养、保健的面制品。积极开展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做大精加工,做强深加工,做细循环利用。

二是打造千亿元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以我省双低油菜带及优质花生、芝麻、油茶基地为依托,整合加工资源,调整结构和区域布局,主攻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双低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等优质食用油,加快发展山茶油、米糠油、胚芽油等特色食用油,扩大精炼油和专用油的比重,提高油料的综合利用率,开发利用油料蛋白、生物活性物质等产品。加快研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功能性油脂产品,如运动员专用、降血脂、促进少儿增长发育、减肥、食品专用和营养保健等油脂产品。研究和生产适用于高血脂人群的脂肪代用品。

三是打造千亿元烟草行业。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为目标,加快黄鹤楼、红金龙品牌规模扩张,在积极争取省内生产计划的同时,努力扩大省外合作生产规模,并加强国际合作,力争使黄鹤楼、红金龙品牌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加快产品结构提升,努力提高一、二类卷烟比重,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将黄鹤楼培育成销量过100万箱、商业批发销售收入达到700亿元左右的中式卷烟经典品牌,将红金龙培育成销量过300万箱、商业批发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左右的全国性“大众名牌”,到十二五期末,黄鹤楼品牌接近200万箱。

四是打造千亿元饮料制造行业。饮料制造行业主要发展酿酒和软饮料两个子行业。

1、酿酒行业。大力推进酒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优质白酒生产,鼓励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大麦、高梁等专用原料基地,重点推广和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原料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创立知名品牌。大力推广小曲酒机械化生产技术,积极支持特色果酒、黄酒发展,努力寻求葡萄酒合资合作。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转变增长方式,提升营运能力和盈利水平。

    2、软饮料行业。重点发展果蔬汁、葡萄糖饮料、含乳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加快功能型和运动型饮料开发,稳步发展碳酸饮料、饮用矿泉水和固体饮料,突出发展茶饮料。着力开发天然有机、营养保健的新品种,实现多品种发展。

五是打造千亿元畜禽制品加工行业。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熟肉制品,扩大低温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的生产,加快中式肉制品工业化生产步伐;在稳步发展猪肉产品的同时,重点开发牛羊肉、禽肉制品;广泛开展畜禽血液、骨组织、脏器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研究,开发生产各种生物制品,完善肉制品加工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保障肉类食品安全。在大中城市和重点县全面推行工厂化屠宰,逐步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用现代工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风味肉制品,开发延伸加工产品;蛋类在推行分级生产工艺、改进皮蛋、咸蛋、卤蛋等传统工艺基础上,积极开发蛋清蛋黄分离提取清粉、黄粉技术,生产各类具有蛋类营养的食品。

(二)培育四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

一是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行业。依托优势水产品基地,扩大加工能力,大力发展淡水鱼和小龙虾深加工,重点发展分割和切片加工,加大鱼糜、鱼片、腌制品、熏制品和调味品等深加工制品的开发力度。开发精深加工系列鱼虾制品、风味食品、速冷食品、保健食品等;进一步开发鱼鳞、内脏、甲壳素等弃物研究,强化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是加快发展果蔬、茶叶加工行业。重点发展浓缩果汁、天然果肉原汁、非还原果汁、复合汁、果汁饮料、果酒以及轻糖型和混合型罐头;重点发展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菜、切割菜、复合果蔬汁;加快果蔬皮渣综合利用和果蔬流通技术研究,开发果蔬功能产品;加大高效茶品种更新和绿色有机茶基地建设,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加快传统制茶业的升级改造,重点抓好名优茶、绿色茶、有机茶的生产加工,加快茶饮料的研发和生产。

三是加快发展发酵及调味品行业。大力推进传统技术产业化,着力推广生物工程、膜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调味品生产技术、卫生质量和污染防治水平,重点发展名牌特色调味品、复合调味品、天然绿色调味品;重点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加大投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活性干酵母及抽取物。研究利用微波、冻干技术改善调味品的营养与风味;
    四是加快发展特色食品行业。立足老字号特色食品和特有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用现代食品制造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实现由初(粗)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大力发展具有湖北特色的风味食品、功能食品、旅游食品和绿色食品。

五、主要任务

(一)加速培育市场主体,打造一批龙头企业

加大食品工业企业联合重组步伐,引导要素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实现多种方式创新组合,向多元化、集团化迈进。通过资金注入、品牌运作、技术输出、管理输出等多种方式,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中小食品工业企业,引导中小企业找准定位,为食品工业发展配套服务,走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的发展之路。

(二)实施食品工业技术创新战略

建立和完善以食品生产企业为主体,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大科技投入,构建全省食品工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项目为载体,聚合各方面力量,加强对食品加工领域关键技术及共用技术的集成研究。通过研究、开发、引进、推广一批食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工艺和装备,突破食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技术瓶颈的制约,全面提升食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形成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食品企业和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一批食品科技人才队伍。

(三)实施食品工业精品名牌战略

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围绕品牌定位、品牌架构、品牌推广、品牌意识、品牌延伸、品牌资产等重要环节,全面推进食品工业品牌建设工作,创建国家及省、市名牌和驰名商标,积极进行商标国际注册。挖掘一批传统品牌和老字号品牌,推进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扩大自主品牌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占有率。

(四)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聚集发展

粮食加工行业以江汉平原为主,通过资源整合向做深做精的方向发展;油料加工行业以鄂东和鄂西北双低油菜、花生、芝麻主产区为主,打造菜籽油和花生油、芝麻油规模化深加工基地;白酒行业着力打造鄂西北优质白酒产业基地。打造松滋市全国兼香型白酒产业基地,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全国白酒名镇,大冶市世界保健酒产业基地。露酒行业依托劲牌公司扩大规模,继续保持中国保健酒第一企业、第一品牌的优势,争创国际知名品牌。畜禽制品加工行业以汉江平原、鄂西北及大别山畜禽集中产区和两江流域禽蛋主产区为主,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建设好一批既能发挥整体优势,又能发挥个体潜能,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充分竞争的食品产业园。

(五)推进食品工业“两化融合”工程建设

    加速推进全省食品工业“两化融合”进程,加快全省食品工业数据库建设,食品信息网络建设,食品工业专家决策支持(咨询)系统建设,食品工业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食品工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系统建设。 

(六)加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加快建立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以及诚信信息披露体系,诚信评价体系,开展食品安全标准清理、修订、对标、达标工作,加强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推动粮油、肉制品、乳制品、食品添加剂、饮料、酿酒等行业的重点企业,按质量规范要求增加原料检测、生产过程动态检测、产品出厂检测等先进检测装备,完善产品检测管理制度。

六、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快原料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布局科学、资源利用合理的原则,逐步推进食品产业原料生产区域化、专用化和规模化。支持有条件的食品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立原料专用基地,构建生态型产业联盟。加强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技术推广、运销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专用、优质、安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发展、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等方面资金,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支持力度,加快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切实帮助食品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财政部门在安排农产品加工相关的专项资金时,每年按一定比例向食品企业倾斜。土地部门对纳入全省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的食品企业,在项目用地方面,优先安排、优先审批。   

   (三)不断改善市场营销环境。进一步规范食品企业的营销秩序,切实解决食品工业的监管难点,大力营造公平竞争和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和乱用食品添加剂及违法添加的工作力度,保护知名品牌的合法利益,杜绝假冒伪劣食品流入市场。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利用媒体宣传推介湖北食品,进一步提升全省食品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创办几个有影响力的食品工业展会。

(四)推进现代食品物流体系工程建设。建立全省食品工业现代物流信息网络,发展省内食品物流骨干企业,培育区域性食品物流中心,形成独具特色的食品工业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培育食品物流专业人才,实施食品物流企业准入制度和可追溯制度,对食品行业物流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重点扶持县以下食品工业物流渠道建设,开通食品运输绿色通道,积极开拓农村食品消费市场,建立符合农村市场特点的食品营销和配送服务体系。推进以“网上签约交易,统一物流配送”为核心的食品工业电子商务体系建设,降低经营成本。

    (五)实施食品工业人才战略。加强全省食品工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省内科教资源充裕的优势,打造食品工业职业技术培训平台,着力培养领军人物。支持食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培养急需的实用型食品专业人才,不断完善人才结构,尽快形成与全省食品工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

(六)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鼓励协会自主创新,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在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及加强企业与政府之间联系方面起到更好的作用。

 

附:1.湖北省食品工业“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表

    2.湖北省食品工业“十二五”大企业、大县强县建设目标

 

 

 

 

 

 

 

 

 

 

 

 

 

 

 

 

 

 

 

 

 

 

 

 

 

 

 

 

 

附表1:

“十二五”湖北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表

类别

指 标

2015年  

(预测)

年均增长(%)

属性

经济增长

主营业务收入(规模以上)

7000亿元

21%

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

2200亿元

19%

预期性

利税(规模以上)

920亿元

17%

预期性

利润(规模以上)

340亿元

19.5%

预期性

结构调整

食品工业与农业产值的比重

1.5:1

预期性

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企业

8家

预期性

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企业

30家

预期性

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大县、强县

23个

预期性

技术进步

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

40家

预期性

新产品产值率

5%

预期性

可持续发展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

16%

约束性

绿色食品

3000个

约束性

有机食品

300个

约束性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 湖北工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8号 邮编:43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