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 2015-09-10 浏览量:
 

【摘  要】 从规模上看,地方工科院校占据着全国工科教育的半壁江山,在经过高等教育大发展之后,地方工科院校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也有着重大的发展机遇。这些问题和机遇要求地方工科院校必须要创新发展,先行先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关 键 词】 地方工科院校 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 周军,宁波工程学院高教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博士;唐旭东,宁波工程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年第4期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出台后,全国各类院校都在学习、思考,如何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为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地方工科院校作为一类年轻的本科院校,虽然在学科专业、学生培养和社会服务上同“985”、“211”等老牌工科院校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但作为最有活力的本科院校应该也完全有可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科学研究和地区社会服务方面创造卓越成就,这需要地方工科院校弘扬奋斗精神,构建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改革,大力推动应用型科学研究的自主创新,在高等教育全面提高质量的大背景下走出自己富有特色的创新之路。

一、地方工科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的方向

根据我们对地方工科院校的分析,目前地方工科院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及其表现(见表1)。

表1 地方工科院校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

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

人才培养质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

考试形式单一,内容僵化不利于整体素质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不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

办学特色尚未真正形成

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尚未形成

学科和专业特色尚不明显

缺乏一流学科,一流师资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教师的地位待遇有待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结合不够

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不多,对企业的技术服务能力不强

管理制度落后

学校体制缺乏办学活力,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保障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经费使用效益有待提高

一方面经费不够,另一方面经费的使用还存在提高效益问题

教育国际化水平不高

教育国际合作整体谋划不够

教育国际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

“引进来”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走出去”的面和量不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出台,在这几个方面也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和举措,为地方工科院校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纲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规划纲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对教育改革进行了总体设计。归纳起来,对于地方工科院校而言,应特别关注纲要中几个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二是创新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改革,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三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促进公办学校多种形式办学;四是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五是鼓励先行先试,支持鼓励地方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保障。

二、地方工科院校先试先行创新发展的思路与路径

1.创新发展的思路。

国内外大量实践表明,学校发展的首要动力就是市场需求,高校只有与市场紧密链接起来,才能获得经济支持和研究动力。高校创新体系不仅要求师生能在科学和技术上有创新精神和能力,而且要求师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能把科技创新与市场创新紧密地结合起来,包括能够独立或合作创业,通过创新型企业给社会作出贡献。高校改革创新在教育体制上要保证师生与工程实践的密切关系,大力推行工业导向的科技研究和创新,反对脱离工程实践,闭门造车。

高校的教学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构成了高校集成创新的内涵。高校改革创新不仅仅是将各种创新活动简单地加总,而是系统地集成。单项创新活动有助于学校竞争力的提高,但只有通过综合集成创新,才能打造和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能力。综合即创造。在现代工程系统的研制过程中,必须面对多学科、多工程专业的综合与信息一体化问题。以理论研究为中心的传统分析模式和当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综合集成模式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见表2)。

表2 传统分析模式与综合集成模式的差异

传统分析模式

综合集成模式

1

纵向思维

横向思维

2

(从书本)抽象学习

(从实践)经验学习

3

强调还原

强调集成

4

发展“有序”

联系“无序”

5

追求确定性

处事调和折衷

6

重分析

重综合

7

重研究

重设计、过程、制造

8

注重问题求解

注重问题形成

9

注重开发思考

注重实现想法

10

注重独立探索

注重团队协作

11

强调科技为基础

强调社会背景

12

重视工程科学

重视工程实践

对于地方工科院校而言,综合集成模式更值得关注。当今社会,综合集成是高校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地方工科院校拥有六种必要资源,即人才、设施、经费、社区网络、校际联合和国际网络。地方工科院校最重要的是要有效地集成这些资源,发挥最佳效用。相对于资源的集成,能力的集成更加重要,不断提高集成创新的设计和组织能力,是地方工科院校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

2.创新发展的路径。

  (1)在工作内容上,地方工科院校要对本校教育教学质量现状进行分析,着重分析重点学科、专业教学质量以及管理制度的“三个水平”(国内水平、省内水平、本校水平)和“两个差距”(本校水平与国内水平的差距、与省内领先水平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制定消除差距的制度和具体措施。

(2)在教学方法上,地方工科院校应在校内挖掘一些提升教学质量案例的基础上,通过“事”向“理”的转化,特别要将学校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上具有创新意义的知识点进行系统集成,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加大对提升教学质量知识群的共享力度。

(3)在教学内容上,地方工科院校要制定由管理者、教师、在校学生和就业后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反馈评价机制,将国内同专业课程领先水平的信息与评价信息集成作为调整课程结构的依据。

(4)在管理改革创新上,地方工科院校要提出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有条件的可以设立支持教育改革专项资金,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严格教学管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提高奖学金支持力度,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

(5)在考试改革创新上,地方工科院校应提出考试综合改革目标,逐步形成多样化的考试制度,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6)在国际化办学上,地方工科院校应办好若干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与港澳台及国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

三、卓越计划是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发展的突破口

1.地方工科院校参与卓越计划的意义和定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的第一个重大计划,由国务院多个部门、教育部多个司局联合实施。行业部门直接参与各领域的组织和规划,指导高校实施过程。工程院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院士指导组给予指导。卓越计划提出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作思路是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为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服务。卓越计划对地方工科院校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这次的卓越计划在国家级重大改革项目中第一次把地方工科院校纳入其中,且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过试点总结之后将向全国高校推广。

地方工科院校通过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不仅可以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需求,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后备工程师;而且可以作为学校工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探索工程教育改革的新途径。要实现这一点,地方工科院校首先一定要解放思想,要花大力气解决理念、观念、做法跟发展需求不相符合的问题;其次要找好自己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应该是应用开发型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即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现代工程师培养思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开发能力强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在“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营销、管理和咨询”的工程链中,地方工科院校培养的是从事生产制造、施工运行、维修检测和营销管理等工作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针对这一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

2.地方工科院校实施卓越计划的重点。

(1)改革原有的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计划能否突破传统模式。地方工科院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应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的渐进积累辅之以实验佐证为主要特征的模式,采用先利用一年半到二年的时间夯实学生的数学和英语基础,及必要的核心专业理论基础,然后马上转为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与此同时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工程实践学习和训练,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提高的能力。因此,地方工科院校要在培养计划中精心规划和设置独具特色的、具有实战特点的工程实践内容,并在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等各种现代工程师素质。

(2)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体系。要实现地方工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有一套相适应的教材是基础。因此,学校应组织试点专业资深教师和合作企业资深工程师共同合作编写教学讲义和教材,讲义和教材的编写以国内外优秀教材为依据,吸收国内外产业界最先进和最具代表性的工程技术和产品进教材,以这些具体的工程技术及产品设计的工程实践问题为主线和纽带,展开专业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能在形象思维中完成学习和实现工程能力提升。

(3)注重过程培养。教学改革关键是抓落实,学校应组织教师学习和理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理念,并落实到每门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之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先搞清楚所授课程在本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相互有机联系的方式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教师应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明确列出每门课程的知识点和学习的要求,以及对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的贡献,使学生对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形成较清醒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工程经历,从实际或教材提供的工程技术及产品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同时应用所学知识探究新的规律和知识。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教学中应安排丰富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获得从理性到感性的认知和把握,并进一步实现从感性认识到专业理论的牢固把握和灵活运用。

(4)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总体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由校内和校外二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构成;在卓越工程师计划采用的“3+1”培养模式中,前3年学生除在校内完成必要的理论学习外,同时完成基础实验和实践训练,最后1年时间在对口企业中完成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任务。在校学习期间针对这些学生采取导师制培养模式,管理的主体是学校;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管理的主体为企业。企业与学校实行人才资源互补,相互渗透,企业将定期派企业中的技术与管理骨干到学校给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与人才要求的讲座;学校专业教师定期下企业进行锻炼、学习,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共同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并承担一部分产品研发工作,为学生在校内的实验和实践提供实战素材。

参 考 文 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2011年)》。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 湖北工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8号 邮编:43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