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学分互认“打破”知识围墙
发布时间: 2022-09-16 浏览量:

陈昊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9月16日 07版)

日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宣布,将开放百余门优质课程,实现跨校选课且学分互认。2020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合作互开课程,此次北京外国语大学则开放了32门外语课程。

课程共享、学分互认并不是个“新鲜事”。位于北京学院路地区的众多高校早在1999年便组成“学院路共同体”,不断推动校际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近年来河南、湖北等地高校亦在推行学分互认制度。2016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体系的目标。学分认定和转换改革随之加速开展。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高校制定在线课程学习学分互认与转化政策。学分互认一直是国家和各高校关注的话题,并且正在朝着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持续前进。

学分互认究竟能带来什么?学生无疑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各高校之间开展学分互认,让学生能够迈出本校的物理“围墙”,得以到母校以外的课堂上学习,去看看精彩的“外面的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和技术的发展为线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各大高校也在着力开展慕课建设,知识共享已不再是难题。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也应当与时俱进。学分是学习成果的直观体现,如果说在线课程的搭建给了学生更广博的学习天地,学分互认则鼓励学生“走出去”,砌起送学生通往不同平台的阶梯,推动他们去不同的大学聆听更多“大师”的教诲。

从高校教学的角度来看,学分互认的基础是课程建设,只有“拿得出手”的课程才能获得学生的青睐,这无疑给高校教学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在学分互认的制度下,面对琳琅满目的外校课程,学生对于课程质量和学习收获的期待值提高了,对于“水课”的容忍度也降低了。学生“用脚投票”,会让低质量的课程无处遁形,高质量课程的水平水涨船高。在完善学分认定制度的同时,各高校更应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质量、打造精品课程,从而满足学生的“多选择、高期待”。

多年来,学分互认制度不断升级且向纵深发展,学分银行成为学分互认制度未来的发展方向。所谓学分银行,就是把在课堂和社会实践中的学习成果兑换成学分并加以“存储”,当积累到一定学分后便可以兑换成学历或相应证书。2020年11月,北京市学分银行启动,主要围绕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领域建设,国家级学分银行也呼之欲出。教育是终身的,也是全民的。学分银行的出现,让每个人能够根据个人兴趣、职业规划、发展需要开展学习,并对每个阶段、不同渠道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予以认定,从而助力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当下学分互认的覆盖范围主要是在校学生,这已经为给学生打开视野提供了更多机会。尚处于建设阶段的学分银行也让我们看到了终身学习的更多可能。不过,当学分互认从校园向社会扩展,其间可能会产生的问题还需我们提前预判,对学分认证严格把关。不论是学分互认还是学分银行,要想进一步打破知识的“围墙”,还需要不断巩固制度的“围墙”。

陈昊原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9月16日07版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 湖北工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8号 邮编:43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