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动态
首页 > 高教动态 > 正文
挑战与行动,高等教育要面向未来
发布时间: 2017-01-05 浏览量:
 

《挑战与行动,高等教育要面向未来》


哈佛大学佛斯特说过一句话,“大学的本质是对过去和未来富有独一无二的责任,而不是完全或哪怕是主要对当下负责。”我觉得这句话正好是批评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因为我们的教育好像只是面向当下这些问题服务的。我们大学的独立是有经济制约的,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另外专业教育也不适应科技的发展、产业的发展。所以,我今天的话题是关于高等教育如何面向未来。

  

我们面临的挑战,比如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等等,现在这个问题我们并没有很好的解决。丘成桐有一句话我觉得讲得非常好“大学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应该在政府、企业或者传媒的驱使下迷失方向。如何使我们的学生具有现代人格?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由精神?讲起大学怎么面向未来,尤其是一流大学,它应该是引领未来,其次是引领思想。大学本应是思想市场最重要的场所,我观察过我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这方面的重点基金,我们当下领导人的思想,仅仅停留在这上面这是不够的。

 

我们要引领未来。从科技方面来讲,中国大学现在也没有真正的引领科技的未来,我们还差得很远。另外教育方面我们如何去引领,就是面向未来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等。而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下面咱们要行动起来,我理解的行动首先需要认识,认识也是我们行动的一部分。我们要从最难的地方去建立意识,从阻力最小的地方开始,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去谈:

 

从根基上认识需要我们植根存在的意义,就是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我们信服马克思主义,怎么理解马克思主义呢?在共产党宣言里面马克思主义是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面讲到:人类的特性恰恰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如果按照马克思的教导运用到我们的教育中是怎样的呢?其实这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个新加坡的学者讲,现在中国创新能力的低下是因为企业家内心的空虚。内心世界的空虚这和教育有没有关系呢?其实有关系。日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村修二,他讲东亚的教育是失败的。这里头的问题是什么呢?因为我们缺少自由。

 

要植根存在的意义,还需要让我们的学生去关注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比尔盖茨也是这样号召的,然而现在的中国学生似乎连中国问题都不太关注。植根存在的意义,还表现在科技学习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其实我们的老师们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著名哲学家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讲过:有一些搞科学的人,实际上搞技术的也一样,只见事实的科学,造就了只见事实的人,科学也好、技术也好,它是基于事实的,如果只是一头扎进事实里面,拔不出来,忘记探究人生的意义,这就有问题。缺乏了人性的关怀,这是有问题的。我们从根基上的认识需要从人入手,对生命意义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等。

 

这里面还包括什么?教育者如何真正的从内心里面怀着对学生生命意义的尊重、敬畏呢?我们不自觉的把学生当成了教育生产线上的产品,这是有问题的。在教育活动中间,我们要体会一种好的关系,就是与学生的关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我认为“我与你”的关系这是值得推荐的。犹太人哲学家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中讲,他反对的关系是“我与他”,赞成的关系是“我与你”。我们带着自己的预期和目的与一个对象建立关系的时候,这是“我与他”的关系。我们带着自己的预合和目的和学生建立关系,不管你的预期和目的看起来多么美好,这个关系都是“我与他”的关系,因为你没有真正的把学生真正的从人的意义上去理解。马丁布伯讲的真正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我与你”关系的体现,把学生视为伙伴而与之相处。

 



我们从根基上面去认识,这涉及到价值观和使命感。教育的现代化需要人的意义的展开,人的意义的展开,实际上是一种最大的善,大家不要小看这个事情,我举一个例子:最近发生的事情,百度和谷歌,谷歌大家看一下它取得的科技的成就,真的是令人佩服。阿尔法狗、无人驾驶汽车,以及在生命科学等等一系列的贡献是很伟大的。谷歌和百度实际上是差不多同一个时间出来的,谷歌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不作恶,哪一个公司会讲自己做恶呢?当然没有。但是能够在头脑中始终的把不作恶这根弦绷的很紧,这个很难得。百度价值观还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最后和百度有关的事件,一个魏则西的事件使百度的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但是里面有没有它的必然性,我讲这个例子,实际上还是和我们的价值观有关系。我们要行动,我们需要从最难的地方去建立意识。比如说独立思想,大学的引领需要批判精神,需要培养质疑的精神。

 

讲独立思想,叔本华有一句话讲的非常好,对我们中国大学来讲,可能现在一个很难的地方在于我们怎么去真正的营造一种自由的空气、氛围。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家,我们的校长,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包括我们的教师。这里我引的是刘守英,他到哈佛考察学习期间说过的一段话:在哈佛感受的是自由的空气,只有在这样的空气下思想才会自由放飞,创新才会奔涌迸发……在中国现阶段要达到这种自由还很难,但是大家要逐步的建立起这方面的意识。有一个关于金字塔的故事,我们以前讲金字塔是30万奴隶建造的,实际上后来有一个瑞士人讲肯定不是奴隶建造的,是自由建造的。人们认为通过过分指导和过分监管的东西是不要别指望有奇迹发生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自由与创新能力没有关系,创新是我们这个社会最主要的指标。其实我们仔细的想一想,伟大的创新源于什么,不是源于现实的需求,而是潜在根本现实还不存在的需求。

 

有一个技术哲学家讲,存在着居先的、前技术的创造,有一些原始的创新并不是根据现实的需求来的。比如说现在我们生命科学有些搞人工器官,原来我们没有这个现实需求吗?凭借想象,这是我们非常欠缺的。现在的国家创新有几个是我们引领的?作为高校也肩负着这个责任,教育的管理者也要思考,至少一部分资源要放在居先的想象、虚拟的需求上。

 

再讲讲教学上面的引领,首先我讲网络和智能时代的知识逻辑。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逻辑有些改变,知识的存在逻辑、存储逻辑、传递逻辑乃至产生逻辑都在变化。现在,我们需要去中心化。互联网就是一个去中心化最好的方式。我们的教育中间也要某种程度的去中心化,以前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这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主张,实际上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是主导。

 

现在很流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叫CDIO这里面强调“复杂问题”。华盛顿协议搞专业人证可也强调“复杂问题”的内容。但是我们有一些教师或者学校一想到复杂问题就说我们需要增加一些什么课等等。实际上如果片面强调知识复杂性,可能会让知识淹没智慧。我们要的是“复杂问题”的意识,怎么从横向和纵向,分别从横向和纵向去建立复杂问题的意识。比如说从一个产品,纵向整个的生命周期,横向是多学科的多领域交叉的。

 



要建立复杂问题的意识,这个观念是很重要的,加拿大有一个学者叫乔治西蒙斯,他提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就是关联主义,学习与知识是要建立在各种节点之上,请大家注意“节点”。我们要将不同专业的节点或者信息源连接起来,这才是好的学习方法,包括教育的方法。中国的教育我们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实际上我们有些东西学生只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让他掌握一些节点,在这个节点上面学生自己可以利用手段,比如说互联网手段去查找细节的知识,这可能是更有效的办法。所以建立专业节点或信息源的观念,这个就成为获取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从这方面努力是不会有任何的阻力的,这正是网络时代的特点。

 

 “关联主义”也需要我们思考,不论教师还是学生,我们怎样学?学什么?这些东西要拓展到“从哪里学”,现在要有一个智慧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传统教学只是把学习当成是一种学生的内化,就是我自己的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善于关联学科与级学科之间的知识点或者是信息源。所谓外源学习就是我们强调学习它不是完全个人的内源活动,而是和外源、和其他的人甚至组织一起的活动。要善于关联,包括我们善于在物理之间感知关联,善于在虚拟的世界中间去感知关联,这个很重要。如果我们把想象的世界,转变成现实世界的一些内容,实际上这是引领创新的关键。另外,还要善于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间去协同关联,这就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向朋友、向网络、向数据等等学习。理解关联,就是关联知识界点、信息源,互联,就是与其他人或者事,不一定有目的的连接。还有外联,有目的的和其他人去连接,从难以感知的数据信息中间挖掘某种联系。总结一下,我认为在保证基础知识及基本体系的前提下,教学的体系、内容等等都要改变,需要教师、学生大家都来共同努力。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 湖北工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8号 邮编:43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