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改革
首页 > 综合改革 > 正文
全面深化改革走开放式发展道路
发布时间: 2015-12-07 浏览量:
 

当前,中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化同步”的发展路径,特别提出到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毫无疑问,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教强国这个“教育梦”,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国梦”重要的战略支撑。“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必将催生一批新兴科技领域和产业,必将使一批大学跃升进入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行列。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为经济转型升级和国家民族振兴提供高层次人才与高水平科技支撑,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

一、寻找突破,在变革中谋划未来发展方向

从历史上看,世界一流大学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地位。19 世纪以来有三次大国的崛起,即19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柏林大学为首的德国大学建立的“自由的学术共同体”,不仅使德国的高等教育称雄世界100 年,更促使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由英国转移到了德国。19 世纪末至20 世纪30 年代,随着美国《莫里尔》法案的公布,一大批赠地学院快速发展, 其中一批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迅速成长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整体上美国大学逐步取代了德国大学原先的地位, 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与此同时,美国也成功地实现了世界科技中心从欧洲向本土的转移。在世界排名前300 名的大学中,美国约占1/3;前100 名中美国约占一半;前20 名中,美国大学超过2/3。20 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日本首次将高等教育发展计划编入经济发展计划中, 将发展高等教育作为重建战后经济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京都大学、大阪大学等一批研究型大学在机器人控制、纳米材料、光触媒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使得日本相关技术和产业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成为制造业强国。在高水平大学主导下的科技发展, 使得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从二战炮火的废墟中涅槃, 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一批大学成为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考察大学发展与社会、经济关联性时, 我们也可以看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创新型国家及地区发展关系极为密切。

综观西方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程,从1088 年“欧洲大学之母” 的博洛尼亚大学的建立到12 世纪开始, 英国的牛津、法国的巴黎、西班牙的萨拉曼卡以及欧洲许多地区大学教育的兴起; 从19 世纪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德国大学践行威廉·冯·洪堡的教育理念, 到20 世纪初美国大学形成的著名的“威斯康星精神”; 无不揭示了变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在大学职能从单维度向多维度过渡的过程中, 改革就是在变革中蕴含挑战又富含机遇推动发展的动力。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首先要加快的是改革步伐。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深层次的差距其实是办学理念、体制、机制上的差距,即大学的治理体系和能力方面存在差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一方面,赋予大学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国家鼓励大学内部进行综合性改革, 重点在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教师聘任考核与评价制度、学校和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后勤和资源配置改革等。鼓励高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于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纵观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让们意识到,谁能在综合改革的思路和举措上取得突破,谁就能抓住学校发展的最大机遇,释放发展的最大红利,为高水平大学建设赢得先机。

二、开放发展,走出大学跨越发展的战略之路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快经济复兴,各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在竞相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科技产业, 抢占国际上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先机和制高点。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迅猛态势,面对世界经济格局和秩序所发生的新变化,面对行业转型和区域发展的需求,面对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大学必须把自身发展放在国家现代化的大舞台和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考量, 必须主动加入到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竞争的行列,必须正视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对大学就业密集型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优化学科结构、培育创新人才,提升学术水平,增强服务力度。在这一特殊时期,大学发展的战略选择应当是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式发展道路,将大学融入文明进步、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浪潮中,借力前行。

放眼全球,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成功经验,虽不能照抄照搬, 但却可以为我们走开放发展的道路提供借鉴和启示。如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共享治理模式,麻省理工学院建设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斯坦福大学实施的“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协同项目” (GCEP,Global Climate andEnergy Project)等,都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一流大学始终秉持的开放发展理念为学校变革带来的巨大推动力量。只有坚持开放发展理念, 大学才能及时地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优化原有知识体系,在全球化的格局中开阔发展视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实现深层次意义上的知行合一,将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真正契合起来;才能充分地利用校内和校外的各种办学资源, 在面向科学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同时,增强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从而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走开放式发展道路,应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大学要深刻认识到自身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使命,将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作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切入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筑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针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 搭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转化平台,在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优势,汇聚资源,提升能力,培养人才,反哺学科。

    走开放式发展道路, 应注重学科交叉和学科开放,打通学科发展壁垒。学科交叉的前题是学科之间、学院之间、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基地的开放。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共识和特征。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大学应主动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构建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与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坚持和突出学科优势与行业特色,集中力量释放优势学科发展空间,通过学科的开放和交叉,把优势做大、特色做强,使之成为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基点和关键突破点。

走开放式发展道路,应加强产学研合作,注重协同创新和“三位一体”的开放发展。从现在起到2020 年,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必须将技术创新和转化能力强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以行业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引入多元协同的新形态,全方位开展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政府等主体的深度合作,在攻克重大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国家、行业、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做出重要贡献,获取发展资源,促进教学工作,推动学科创新,实现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的整体提升。

走开放式发展道路, 应坚持办学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扩大对外交流合作。高等学校需要紧紧抓住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产业全球化带来的难得机遇,大力加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在优势特色学科领域共同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在合作交流中要特别注重引进人才,壮大有海外学术背景的教师队伍,增强师资队伍整体实力。拓展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的空间,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扩大教育和研究开放,努力形成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学院留学项目和个人申请相结合的多元国际教育模式。

走开放式发展道路,应创新办学资源共享机制,构建协同开放育人体系。推进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建立科研向教学转化的政策机制和教学与科研资源共享机制,完善重大仪器设备资源向优秀本科生开放的制度,延长专业实验室和公共基础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把大学的学科和科研优势更加有效地转化为本科生的优质教学资源。加大高校学院、学科之间向国内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开放的力度,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水平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协同机制、教师兼职的互聘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协同治理机制,实现强强联合、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开放共赢。

    走开放式发展道路,应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实现大学内部科学治理。大学要通过不断深化学校内部治理体制改革, 加强学术和行政决策的民主化以及信息公开,形成比较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要畅通校友参与学校发展的渠道,动员校友以多种方式支持学校发展,更要扩大办学过程中社会参与特别是行业企业参与的开放度,积极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良性互动支持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深化综合改革,与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向同行

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的传统工业形态的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适时推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 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与此同时, 党中央还进一步实施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辽宁先后有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面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四化同步”的发展路径,东北大学应该立足当前,展望未来,绘就与“中国梦”融为一体、反映东大人心声的“东大梦”,而实现这一梦想的战略选择就是“开放发展”。开放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保证开放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前瞻性。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力改革:

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和结构是激发大学发展生命力的战略基点。东北大学治理结构的改革以“大学章程”为核心,通过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明晰职权边界,理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的辩证统一关系,建立高效有序的权力运行机制;积极发挥审议型董事会的作用,探索建立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推进校院两级管理,降低管理重心。积极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校务公开、党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制度;完善以社会监督、民主监督和行政监督并举的学校监督体系。通过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的廉政制度和监督制度,建立健全权力的阳光运行机制,确保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是进一步发挥大学输血功能的首要任务。学校坚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 充分关注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的发展需要,突出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相结合,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建立面向学生需求的教学服务制度,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持续推进培养模式和教育资源的开放, 构建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学生工作体系;大力推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教育合作, 使更多的学生在国际开放的环境下得到培育。同时,坚持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和机制联动,深入推动研究生招生制度、博士生导师遴选和资格审核制度、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改革等。

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推进学科布局优化与调整,是注入大学发展活力的主攻方向。学校通过建立学科调整学术决策咨询组织,面向重大科技发展领域和国家规划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明确东大未来学科战略发展方向,立足学校学科发展的现实可能,遵循国内外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做好当下学科优化和调整。通过突围发展、渗透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合作开放发展等不同模式,建立健全有针对性的学科发展格局。坚持五位一体的学科和平台发展模式,推动基层学术组织变革。积极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的准入、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使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始终体现科技前沿、国家需求和行业技术发展方向,为推动科技创新、社会进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拓展优势和特色学科的服务面向,提供前瞻性的人才与学科支撑。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推动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学校坚持以改革释放发展活力,强化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逐步构建责、权、利相统一的校院两级人事管理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力度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特别重视海外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完善选拔竞争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人才选用和培养机制,建立特殊通道,不拘一格选拔具有优秀潜质的青年人才。随着基层学术组织结构上的多元化和灵活化,努力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资源评价、分类管理、配置和考核机制,建立多元用人模式,规范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探索适应于团队发展的评价体系。

    深化科技和产业改革、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是助推大

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动力。学校以“2011 计划”为契机,着力推进科技管理和评价改革,实施科研环境保障工程。结合东大特色重点打造大制造平台、大数据平台,推进“大科学工程”平台预研、超重大项目策划以及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国防实验室的培育,拓展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深度和广度。改革创新团队组建模式,实施“学术影响提升工程”、“军工科研跃升工程”、“文理学科振兴计划”。同时,坚持事企分开, 建立健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企业制度,以云计算科技园、材料产业园等为重点,面向软件、数字医疗、超算、云计算和大数据、新材料、装备制造和健康产业等战略方向形成科技产业新的增长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广阔平台。并且通过深化资产、财务、后勤等资源配置和保障体系改革,为大学平稳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 湖北工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8号 邮编:43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