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改革
首页 > 综合改革 > 正文
两校一市先行 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展开
发布时间: 2015-12-08 浏览量:
 

随着《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12月1日正式获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备受关注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上海市“两校一市”综合改革试验,到了全方位铺展之时。

  除了承担教改先行者角色的“领头羊”,眼下教育部直属高校均在酝酿新一轮教改方案。由于时值年底,离教育部要求各高校递交教育综改方案的时间节点也越来越近。可以预期,即将到来的2015年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教育综合改革“攻坚年”。

  “大多数可以改的、容易改的项目各高校基本都在做了。综合改革的关键是综合,要改的都是一些涉及体制机制,需要通过顶层设计,以全面系统地改革来解决的问题。”沪上高教专家在解读这一轮高校综合改革时如是概括。

  综改扩至部属高校全体

  “两校一市”教育综合改革,无疑是当下教育界最热的话题。早在方案公布之前,“两校一市”就被形象地比作“教育自贸区”。推进教育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创新、先试先行,探索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思路与举措,这些都是“两校一市”综改所承担的重大使命和攻坚任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清华和北大主动请缨,希望在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先行探索。方案内容涉及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在办学自主权、人才培养等各项政策上寻求突破。

  今年7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原则同意“两校一市”的综合改革方案。

  “实际上,综合改革不仅清华北大想做,很多的国内高校都想做。”有关负责人说,自从“两校一市”综改消息透露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南大学等高校纷纷向有关部门请缨,部分高校还在第一时间递送了改革方案。与之相随,有一种呼声也日渐强烈:高等教育改革不能有“改革洼地”。

  也正因此,教育综合改革从最早的“两校一市”扩展到了后来的教育部所有直属高校。对上海而言,由于已经被列为教育综改试验区,所以更多的市属高校也开始酝酿、启动教育改革项目。

改革走向“深水区”

  据了解,目前沪上多所部属高校的综合改革方案还在文本形成阶段。

  在谈及这一轮全新的高校综合改革的特点时,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认为,本轮改革突出强调的是“全面”和“深化”。“‘全面’是指在改革内容上系统化、整体化的设计与配套举措;‘深化’不仅是为了促进发展,而且指向根除顽疾。”这两方面的根本目的都是促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在本轮综合改革启动前,很多大学已经承接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简单地说,就是以“项目承包”的形式,由大学分别承接一个或几个试点课题,如试点学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等。而今后,更多的高校会朝着整体改革的方向迈进。“不仅早期在个别学院、部分领域试点的成功经验要在全校范围推开,一些过去难以推动或迟迟没有进展的改革,也会适时推进。”有高校相关负责人以自己所在的高校为例——正准备推出在绩效工资考核中进一步向一线教学骨干倾斜的具体举措,而一些学校的职能处室也将面临功能调整。

  按照教育部精神,高校提交综合改革方案后,教育部会相应提供配套政策。一位985高校相关负责人解读说:“我的理解是,教育部将通过这样的措施,给一些早有准备的高校适当下放办学自主权。”这对985、211或其它高校来说,都创造了通过综合改革获得自主发展的机会。

  据悉,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各高校的聚焦点各有不同。“我们的着力点在于用好已有的办学自主权为主,针对办学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希望能在政策上进行整体修订。”上海交通大学有关负责人说,交大的综改方案在人事制度改革、资源配置的自主权方面提出了一些诉求。而华东师范大学则将通过制度创新和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作用,逐步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并且推进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等方面的体制机制的改革。

人事制度改革成突破口

  “不论是北大还是清华的综合改革方案,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聚焦人事制度改革。”某高校校长认为,两校提出的提升学术委员会地位、建立教授的预聘和长聘制度、推行二级管理等,都与人力资源密切相关。

  一所大学的质量与优秀教授群体的地位密切相关,只有优秀教授群体能够在学校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才会提升学校品质,才有可能吸引到优秀学生。正因此,不少高校在制订方案时,都将人事制度改革作为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此外,高校还通过制订综改方案,在学科设置、招生规模、资源配置的自主权方面寻求突破。

  “改革的具体推进,都需要教育部出台配套政策,或者修订现有的政策,才可能得以实现。”某985高校一位参与综合改革方案制订的学者举了个例子,现在虽然985高校有一定的学科设置自主权,但交叉学科却无法在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中找到相对应的学科,由此一些交叉学科方向的博士生培养就遭遇了无法进行学位评定的障碍,为此,该校每年都有博士论文被教育部返还要求重审。“我们也在综合改革方案中提到了关于放宽学科设置权限的要求。”

  实质性推进新一轮综合改革,正成为教育界的最新期待。(摘自:《文汇报》,2014年12月5日)

 

北大综合改革启动 硕士“重在应用”博士“加强学术”

在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大学改革并不是一件易事,面对利益盘结,头绪繁多。北大此番主动请缨,成为首批综合教育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立意与中央深化全面改革同步。通过这次系统、全面、深入的改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破解瓶颈和难题,从而逐步建成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更快地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那么,该怎样看待北大的改革?

  学术委员会为“最高学术机构”,倡导“师生治学”

  在学校治理结构方面,北大已按照《北京大学章程》对各类规章制度进行了合章性审查,并筹备成立章程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并重组校务委员会;颁布实行新版《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推进学术委员会改革,确立学术委员会为学校“最高学术机构”,并设立专门工作委员会和独立的办事机构,健全学术治理体系和组织架构。同时,倡导“师生治学”理念,建立委员选举制度和自动更替制度。

  另外,北大已启动对学科规划委员会的调整工作,更名为“北京大学学科建设委员会”,作为校学术委员会与校行政共同设立的专门委员会,开展相关工作。坚持实施“校领导接待日”制度,建立信息公开部门联动机制,花大力气重新制作北京大学信息公开网,广泛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信息公开,依法接受各方监督。

本科“小班教学”,硕士“重在应用”,博士“加强学术”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北大正在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事务联动机制,新创建了教授茶座项目和海南三沙等多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研究建立学生的学习支持体系。本科生教育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基础上积极建设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元培学院建设“整合科学”“数据科学”等跨学科专业;不断总结经验并继续推广本科基础课程的“大班讲授、小班研讨”模式;继续实施和完善“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已建设30余门“幕课”,推进“翻转课堂与混合式学习”;积极建设实体性质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另外,在研究生培养上,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已经由5个试点学院扩大到25个招生单位,生源质量明显提高;实行了部分博士招生的10%弹性计划;着力加强学术型博士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硕士应用人才的培养,部分院系已经完全取消了学术硕士;自主设计了北大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证书。

  试点“国际同行评议”,医学部相对独立管理

  在科研体制机制方面,在11个院系试点开展国际同行评议,以评估促进学科健康发展;设立了基础学科与临床医学结合的研究项目,探索建立了理工医结合的创新研究机制,启动了“分子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国际战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中心的建设工作;开始筹建机器人研究机构,申报“下一代智慧机器人”立项;面向医疗、金融、交通、教育开展大数据研究;开始建设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了“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北京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

在医学教育与医疗体制方面,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北京大学赋予医学部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医学部不断推进“新途径”教育教学改革,整合生物医学课程,成立全科医学系,将全科医学的理念引入本科教学中;按照国际标准化操作规程建立临床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医护岗位及部分技术岗位的“岗位说明书”,为实行分系列管理以及薪酬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教学科研人员分系列管理,新进人员纳入“预聘—长聘”制度

  在师资人事制度方面,逐步推开教学科研人员分系列管理改革。“985”工程实施以来师资人事制度改革一直是学校改革的主线。经过近三年广泛讨论和反复论证,分系列管理制度自今年1月1日起在全校逐步推开,新进教研系列人员全部纳入“预聘—长聘”管理制度框架。这项制度不但引进了一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而且通过高标准的严格评估真正实现了人员遴选择优和分流流动,有助于师资人才个人职业发展预期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有效契合。

  院长系主任试点公开选聘,扩大院系治理自主权

  在管理服务体制方面,逐步建立以发展为导向配班子、以职责为中心管干部的工作模式,并开展院长(系主任)公开选聘试点工作;开始建立院系发展评估制度,研究提出《北京大学实施院系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指导意见》(草),扩大院系治理自主权;逐渐探索建立以服务对象(院系)满意度测评、校领导测评和内部测评共同组成的管理服务评估机制,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在资源配置方式方面,北大在预算制定中加入教代会、工会以及相关部门对机关预算进行论证环节;建立二级单位车辆档案,严控“三公经费”支出;顺应学校后勤改革需求,成立了后勤核算中心;不断推进公用房管理改革,建立院系用房自我约束机制和“科研用房”管理模式;启动了平房区搬迁工作和“燕园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 湖北工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8号 邮编:430068